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带领的大顺军攻破了北京城,标志着大明朝的灭亡。崇祯皇帝在逃亡未果后,无奈选择自缢于煤山的歪脖子树上,结束了他短暂而悲剧的统治。大明朝自建立以来,经历了276年的辉煌与动荡,最终在此刻走向了灭亡。
然而,由于明朝独特的两京体制,南京依然存在一个小型的朝廷,成了明朝的“备用基地”。虽然南京的小朝廷在规模上比北京要小,官员数量也较少,但其运作依旧和北京的朝廷相似,设有六部、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翰林院、国子监等机构。和平时期,这些大臣们多被调往南京,算是一种变相的“贬职”,而在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南京反倒成为了唯一的希望所在。
面对崇祯的死亡和其三个皇子下落不明的情况,南京的朝廷迅速开始了对新皇帝的讨论。大臣们经过一个月的调查与分析,确认崇祯皇帝已死,而其三个儿子几乎可以肯定已死于战乱之中。为了恢复大明的江山,他们决定必须从朱家宗室中选出一位新的皇帝,来带领民众抵抗外敌大顺与日益逼近的清朝。
最终,朱由崧(即后来的弘光帝)被推选为新的皇帝,然而,这一选择并非全体南京大臣的共识。为何他能够最终登基?这其中涉及到几个复杂的因素。
首先,朱由崧有着明显的继承优势。根据明朝的继承制度,皇位应由皇帝的嫡长子继承。然而,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下落不明,这使得继位问题变得非常复杂。按照继承法则,若崇祯的后代都已死,那么应该寻找崇祯的父亲泰昌皇帝的后嗣。然而,泰昌皇帝的子嗣只剩下天启和崇祯二人,天启帝早已去世,且没有留下继承人,因此,泰昌帝的血脉已经断绝。这时,继承的责任便转向了万历皇帝的后代。
万历皇帝有多个儿子,虽然长子泰昌的血脉已断,但三子福王朱由崧的血脉依旧在世,且远离北京、处于洛阳的他在李自成攻占洛阳后逃亡至淮安,距离南京较近,且能够迅速前往南京继位。尽管朱由崧与崇祯的亲缘关系较为远疏,但按明朝的继承法则,他依然是最佳继承人。
除了继承顺位,大臣们还考虑到皇位继承人能否迅速就位,毕竟南京急需一位皇帝来稳定局势。此时的南京群臣已经深知,若皇帝身处远方,需要等上一两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继位,那么他们还不如继续寻找崇祯的皇子。幸好,朱由崧在李自成攻占洛阳时迅速逃脱并奔赴淮安,距离南京只有一步之遥。只要大臣们一旦同意推选他登基,就可以立刻迎接他进京。
然而,尽管有继承优势和迅速就位的地理优势,朱由崧的登基依旧遭到了大臣们的质疑和反对。南京的最高长官兵部尚书史可法和一部分大臣认为,朱由崧虽然名义上是继承人,但他品行堪忧,严重的缺点包括酗酒、贪污、不孝等。于是,一些大臣提出应该推举潞王朱常淓为新帝,认为他更为贤明,且更能胜任领导国家渡过难关。潞王朱常淓的血脉比朱由崧更为接近,但他在南京一带活动,且学识渊博,拥有良好的声誉。
除了对朱由崧品行的担忧外,南京的文官群体中还存在一种深层次的政治考量:朱由崧的父亲朱常洵曾是万历年间“国本之争”的重要人物。当时,万历皇帝在宠爱郑贵妃的同时,曾想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引发了东林党人的激烈反对。朱常洵最终被贬为福王,并被迫远离京城,进入洛阳,而这段历史引发了南京大臣们的深刻记忆。他们担心朱由崧会借机报复东林党,或者利用权力来削弱他们的地位。
面对这样的局面,南京的大臣们分裂为两派,一派支持朱由崧,另一派支持潞王朱常淓。史可法等主张立贤的力量坚持认为,选择一个品德高尚的皇帝更为重要,但另一派则认为,按照继承顺位,朱由崧无疑是最佳选择,否则可能引发更大的内乱。
此时,形势发生了变化。马士英,凤阳总督,通过与福王朱由崧的关系密切,看到这是一个为自己争取“从龙之功”的机会。马士英联合了多个江南的军官,形成了一支支持朱由崧的队伍。通过这些力量的支持,马士英成功推动了朱由崧的登基,并迫使大臣们签署了拥立他的誓文。
最终,朱由崧在众将的拥护下,登上了南京的皇位。然而,这一过程并非全体大臣的统一决策,而是在内部分歧和政治博弈中强行推进的结果。马士英等人通过强力支持福王,成功推动了他登基,但也因此埋下了南京朝廷内部斗争的隐患。正如我们所见,南明朝廷自此陷入了长期的内斗,致使朝政腐败,国家危机不断加深。
如果南明朝廷能够避免这些无休止的内耗,或许历史将会有不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