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观看国际足联俱乐部世界杯决赛时,有照片显示他脚踝部位出现明显肿胀,随后检查确诊其患有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目前未发现心力衰竭、肾功能障碍等严重器质性疾病的迹象,初步判断肿胀症状与静脉功能问题直接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现年79 岁,而这类疾病在 70 岁以上人群中并不少见。消息一经公开即引发广泛关注:这种静脉疾病究竟有何危害?平时需要注意些什么?
01
什么是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VI)是一种因静脉瓣膜功能受损,导致血液回流不畅、下肢静脉高压的常见血管疾病。随着年龄增长,静脉壁弹性减弱,瓣膜闭合不全,血液淤积在下肢,引发一系列症状,如腿部肿胀、静脉曲张(凸起的“蚯蚓状”血管)、皮肤色素沉着(常见于脚踝),甚至出现瘙痒、疼痛或沉重感。
该病在70岁以上人群中尤为高发,但并非老年人专属。长期久坐、久站、肥胖、妊娠或家族遗传者风险显著增加。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指出,约40%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静脉问题,但多数人早期症状轻微,易被忽视。
02
放任不管可能引发哪些问题?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若未及时干预,可能从最初的腿部肿胀、沉重感逐渐发展为更严重的健康问题。短期内,持续的静脉高压会导致皮肤营养障碍,出现瘙痒、湿疹样皮炎,甚至形成难以愈合的静脉性溃疡(常见于踝部),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更值得警惕的是,长期血液淤滞大大增加了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风险。当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肺部,可能引发致命的肺栓塞,这是静脉疾病最危险的并发症。
此外,严重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可能通过增加下肢静脉压力间接影响循环系统。当出现单侧腿部突然肿胀、发红发热、剧烈疼痛,或伴随呼吸困难、胸痛时,必须立即就医,这可能是深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警示信号。
对于高龄或存在多重风险因素的人群,定期进行血管超声检查至关重要,早发现、早治疗可显著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03
日常护腿“三要三不要”
1."三要"原则:主动干预是关键
要多活动:避免久坐久站,可有效预防静脉淤血。简单的踝泵运动,如踮脚尖、画圈等,能激活"小腿肌肉泵",促进血液回流。办公室人群可尝试每小时做2-3分钟提踵练习。
要穿弹力袜: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科学使用“医用弹力袜”,这是防治CVI非常有效且重要的手段,可以借助梯度压力辅助静脉瓣膜闭合。
要控制体重:体重越重,腿部静脉承受的压力就越大。保持健康体重(BMI低于25)能有效减轻症状,建议多吃蔬菜水果,配合快走、游泳等运动。
2."三不要"禁忌:避免加重病情
不要长时间跷二郎腿:持续交叉双腿会使静脉压力骤增,影响血液循环。
不要忽视早期症状:出现腿部酸胀、乏力或轻微肿胀时,及时抬高双腿(高于心脏水平)15-20 分钟缓解。若双腿周径差超过3cm或持续肿胀超过72小时,应立即就医排查。
不要穿过紧的衣物:要避免过紧的裤子、腰带或袜子,尤其是勒住腰部、腹股沟或脚踝的衣物,这些都会人为增加血液回流的阻力。
家庭医生在线媒体矩阵中心
编辑:吴敏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