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什么都听不进去”,“经常跟你对着干”,“顶嘴是家常便饭”——这可能是很多青春期孩子家长的共同感受。
那个曾经黏人的“小天使”,怎么突然就变成了浑身是刺的“小刺猬”?
其实,“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而是他们正在努力长大、走向独立的信号。在这一关键的成长阶段,家长应结合青春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调整互动模式,构建支持性的成长环境,帮助孩子顺利完成这场成人礼。
01
“叛逆”从何而来?
青春期是由儿童向成人过渡的时期,其年龄范围一般在10-20岁之间,女孩约比男孩早两年左右。这一阶段,生理和心理的剧烈变化容易引发内心种种矛盾与冲突,进而表现为与父母的对立和违抗。
01
生理变化引发不安
这一时期,孩子的身体快速发育,身高体重突变、第二性征发育、体内激素波动等,可能会让孩子感到尴尬甚至自卑。尤其是随着第二性征和性功能的发展,青春期的孩子出现性好奇和接近异性的欲望,但由于环境和舆论的限制,这种朦胧的好奇心和欲望感不得不被压抑,使之往往处于莫名的烦躁与不安之中。
02
情绪波动难以自控
进入青春期后,孩子的情绪脑(边缘系统)先发育完成,孩子拥有了强烈的情绪感受能力,但是理性脑(前额叶皮层)发育相对滞后,这意味着他们的洞察力、判断力、自我意识以及发现和认识危险的能力还没有完全成熟,不能够理性地处理各种问题。所以青春期的孩子的情绪表现,有时候相当激烈甚至失控,尤其是在最亲近的父母面前。
03
高度关注自我评价
青春期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个体“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和发展,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心。这一阶段,孩子会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貌和体征,也会更加关注自己的能力和成绩。他们把自己想象为“独特的自我”,把周围人视为“假想的观众”,似乎这些假想的观众随时随地都在关注、观察着独特的自己,会过分夸大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变得更加敏感和容易焦虑。
04
渴求独立和被尊重
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青春期孩子最大的渴求就是独立。他们渴望被尊重、被理解、被倾听,迫切要求父母权威的退位。然而,很多父母依然想要用权威来控制孩子,要求孩子都听他的话、都按他说的做。于是,亲子之间冲突不断。
02
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度过青春期?
青春期不是一场需要打赢的战争,而是一段需要陪伴的旅程。家长需要用理解代替指责,用信任代替控制,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完成这场成人礼。
1.读懂青春期,理解变化是必然
家长首先要接纳青春期的变化是必然的,避免因孩子的“反常”而焦虑或否定。可以通过书籍、科普视频或轻松的对话,帮助孩子科学认识身体变化,避免因无知产生焦虑。允许孩子情绪波动,当孩子情绪低落或发脾气时,不要急于指责,而是给予理解和安慰。
2.建立“有边界的信任” ,从“控制”转向“合作”
青春期的核心矛盾是“渴望独立”与“能力不足”的冲突。家长的角色需从“权威者”转变为“顾问”,既给予空间,又设定底线。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常因“怕被否定”而关闭沟通大门,家长需创造“安全的表达环境”,多倾听,少说教。尊重孩子的意见,在孩子对自己的意见和做法发出质疑时,不要急于否定,就算不同意他们的观点和行为,也不要轻视和嘲笑,与孩子平等地对话和探讨。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尤其是关乎孩子自身的事。允许孩子“试错”,孩子可能因判断失误付出代价,家长可事后引导反思,而非直接替他解决问题。尊重孩子隐私,不要随意偷看日记、翻手机,否则会严重破坏孩子的信任。
3.聚焦“核心需求”,帮孩子建立内在力量
青春期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从“依赖外部评价”转向“相信内在价值”。家长需要帮助孩子提升自信心,强化“自我认同”。避免将孩子与别人家孩子相比较,多肯定自己孩子的独特性,关注孩子每一次具体的进步。鼓励孩子发展兴趣爱好。学业压力、同伴竞争易让孩子陷入“我不够好”的焦虑,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将大任务分解为小步骤。重新定义失败,引导孩子积极乐观地面对挫折和失败。
4.家长自我调整,避免焦虑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