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主要寄生在胃内的细菌,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诱因,长期感染还可能增加胃癌风险。了解其感染诱因和症状,及时检测与治疗,能有效降低胃肠道疾病的发生概率。
口口传播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共餐时不使用公筷公勺,细菌会通过唾液在餐具间传播,这是家庭聚集性感染的主要原因。数据显示,全家共餐且无分餐习惯的家庭,成员感染率比分餐家庭高 3 倍,尤其是儿童,抵抗力较弱,更容易通过家长喂食、共用餐具被感染。此外,情侣间的亲吻也可能传播幽门螺杆菌,唾液中的细菌会随着亲密接触进入对方口腔,进而定植于胃部。
不洁饮食和卫生习惯埋下隐患。食用未彻底煮熟的食物(如三分熟牛排、刺身),可能摄入被幽门螺杆菌污染的食材;饮用被污染的水源也是感染渠道之一。卫生习惯较差的人群,如饭前便后不洗手,会增加接触细菌并带入口腔的概率。研究发现,经常在外就餐且不注意餐具卫生的人,感染率比在家就餐者高 2.5 倍。
口腔问题可能成为细菌 “储备库”。幽门螺杆菌可定植在牙菌斑、龋齿中,形成持续感染源。口腔清洁不到位,牙菌斑中的细菌会不断进入胃部,导致治疗后复发。数据显示,有牙周炎、龋齿的感染者,根除治疗后复发率比口腔健康者高 40%。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症状具有隐匿性,早期常被忽视:上腹部不适是最常见的表现,包括隐痛、胀痛或烧灼感,尤其在空腹或餐后明显,容易被误认为 “胃病”;消化不良表现为食欲下降、餐后饱胀、嗳气,吃少量食物就觉得腹胀;反酸烧心因细菌刺激胃黏膜分泌过多胃酸,导致胃酸反流,出现反酸、胸骨后烧灼感;口臭较为特殊,即使刷牙也难以消除,这是细菌分解尿素产生氨类物质所致。
若长期不治疗,幽门螺杆菌会持续损伤胃黏膜:初期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逐渐发展为萎缩性胃炎;约 10%-15% 的感染者会出现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表现为周期性上腹痛;少数情况下,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能诱发胃癌,尤其是合并家族胃癌史、长期吸烟饮酒的人群,风险更高。数据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风险是未感染者的 2-6 倍,及时根除可使胃癌风险降低约 50%。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方法简单便捷,包括碳 13/14 呼气试验(无创、准确率高,适合普通人群筛查)、胃镜检查(可同时观察胃黏膜情况,适合有症状者)、血清学检测(判断是否曾经感染)等。治疗采用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抑制胃酸)+ 两种抗生素(杀灭细菌)+ 铋剂(保护胃黏膜),疗程通常为 10-14 天,根除率可达 80%-90%。
扬州华东慧康医院提醒,预防感染要养成良好习惯:家庭聚餐使用公筷公勺,儿童餐具单独存放;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食物,不喝生水;早晚刷牙,定期洗牙,保持口腔卫生。出现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口臭等症状超过 2 周,建议做呼气试验检测。一旦确诊,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治疗结束后 4-8 周复查,确保细菌彻底根除。及时干预幽门螺杆菌感染,才能守护胃肠道健康,远离胃病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