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好多了,谢谢你们的救治,要不然我早就不行了!”近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CCU病区,70岁的患者佘先生拉着医护人员的手,难掩感激之情。
不久前,他还因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破裂等多重危重症陷入昏迷,最终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CCU等多学科团队的接力救治下,闯过层层“生死关”。
故事始于一场看似普通的“受凉”。安阳70岁的患者佘先生受凉后出现发作性肩背部钝痛,每次持续数分钟,休息后可缓解,还伴有乏力、头痛症状。
转诊至当地医院后,患者意识模糊并呕吐胃内容物,血压已无法测出。医院紧急给予经口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然而患者血压极低,即便使用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也难以维持。
当地医院专家意识到患者病情凶险,立即联系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CCU主任张静教授团队求助。
接到求助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体外循环科ECMO团队迅速响应,紧急为患者实施 ECMO植入术建立体外循环支持,维持生命体征。在ECMO辅助下,患者被转运至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进一步救治,此时他仍处于昏迷状态,依赖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情况危急。
进一步的检查结果令人揪心:患者不仅有上呼吸道感染引发的咳嗽、胸闷,更叠加了急性心肌梗死、心脏破裂、心包填塞、心源性休克等致命危重症,每一项都如同悬在头顶的“利剑”。
“患者大量心包积液,心脏功能特别差,EF值(左心室射血分数)只有20%左右,已出现心源性休克!”“当时心包里不只是积液,还形成了几块‘豆腐脑样’的凝血块,这是亚急性心脏破裂的典型表现。”张静教授介绍。
团队当晚紧急完善相关检查,同步启动多学科会诊,心内科、心外科、体外循环科、呼吸科、消化科等专家迅速集结,共同制定精细化救治方案。救治过程中,团队精准调整抗栓药物剂量,优化血压管控与ECMO流量,强化抗凝治疗。
随着治疗的推进,患者的乳酸水平逐渐下降,酸中毒得到纠正,心功能开始缓慢改善,心包积液也慢慢减少。就在众人稍松口气时,新的挑战出现——检查发现患者心尖部有血栓形成,团队再次精准调整抗凝方案,成功化解血栓风险。
经过多学科团队的协同作战,患者病情逐渐稳定,成功撤下ECMO和呼吸机,意识恢复清醒,心功能明显改善,已经转出监护病房。
在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中,团队先后助力患者闯过四大难关:通过ECMO建立体外循环替代部分心脏功能,闯过心源性休克关;精准调控抗栓与抗凝平衡,避免出血加重,闯过消化道出血关;密切监测心包积液变化,通过药物与生命支持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闯过心脏破裂关;动态调整抗凝方案,化解新出现的血栓风险,闯过血栓形成关。
“心脏重症患者病情凶险,猝死发生率极高,救治窗口稍纵即逝。”张静教授表示,这类患者的成功救治离不开“两个关键”:一是救治窗口前移,在病情恶化初期及时干预;二是多学科协作,心外科、心内科、体外循环科、呼吸科等学科拧成一股绳,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病情。(邢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