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驶过鸭绿江的那一刻,仿佛穿越的不仅是国界,更是两个世界的分水岭。当中国游客举着手机拍摄窗外景色时,不会想到对岸的朝鲜百姓,正过着怎样的生活。
“欢迎来到朝鲜!”身着传统服饰的朝鲜导游金小姐微笑着迎接我们,胸前的领袖像章闪闪发光。她不会知道,这一刻我背包里装的零食,价值相当于她半个月的工资
第一顿饭的震撼
在新义州火车站接受入境检查时,我们收到了在朝鲜的第一份餐食:精致的铁盒里装着煎蛋、鱼块、泡菜和白米饭。同行的李大姐赞叹道:“比国内高铁餐好多了!”
我无意中瞥见窗外,一个朝鲜铁路工人正蹲在月台角落吃午饭——只有一团白饭和几根泡菜。我们的导游迅速拉上窗帘,微笑着说:“请大家慢用。”
这种对比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愈发刺眼。
羊角岛酒店的夜晚
住在47层的羊角岛酒店,恍如置身另一个世界。自助餐厅里摆着烤肉、海鲜和各式甜点,窗外是平壤璀璨的夜景。
有一晚酒店突然停电,我摸黑走到前台,意外看见几名服务员正围着一口小电锅煮东西——锅里只有几片蔫黄的菜叶在清水中翻滚。
“这是……值班宵夜?”我惊讶地问。
领班慌忙解释:“我们在尝试中国的火锅吃法。”
但我知道,朝鲜普通居民每月仅能凭票购买少量肉,或在重大节日才能尝到荤腥
涉外商店里的遭遇
在平壤百货商店,一个朝鲜男孩死死盯着我手中的巧克力派。我递过去时,他母亲突然冲过来打掉点心,用朝鲜语激动地说着什么。
导游赶紧解释:“孩子不能随便接受外宾礼物。”
后来才知道,一包中国产的方便面在这里标价28元,相当于当地普通工人半个月工资
大同江边的对话
行程第三天,我早起散步,遇见正在晨读的大学生小金。他用生涩中文问我:“中国,人人都能吃肉吗?”
我愣了下:“差不多吧。”
他眼神黯淡:“我上次吃肉,是新年。”
小金说,他姐姐在涉外餐厅工作,有时能带回客人剩菜。“姐姐说,中国客人常剩半盘肉,真可惜啊。”他说这话时,语气平静得像在讨论天气
歌舞表演背后的故事
观看表演时,我发现演员们都比观众瘦小一圈。有个女孩旋转时明显晃了一下,导游小声说:“她们一天排练八小时,午餐只有豆饭。”
表演结束,我们鼓掌时,演员们盯着桌上没动过的点心。有个大胆的姑娘小声问翻译:“这些能带走吗?”
后来才知道,她们要把点心带回家给弟妹
最后的晚餐
告别宴上,烤牛肉堆成小山。趁着敬酒,我把服务员拉到角落:“你们平时都吃什么?”
她犹豫半天,掏手机给我看照片:一碗米饭,一碟泡菜,几片豆腐。“这是昨天员工餐,”她苦笑,“已经很好了。”
照片角落,有个饭盒里装着我们的剩菜。“那个是给优秀员工的奖励,”她急忙解释,“不是天天有。”
归途上的沉思
返程列车上,看见农田里躬身的农民。同团大妈感叹:“看他们多淳朴!”
我没说话,想起导游昨晚的话:“你们吃完的薯片袋,有人会捡去舔盐粒。”
列车驶过新义州,中国导游开始发盒饭。老李掰开一次性筷子:“总算能吃顿正常的了!”
我盯着饭盒里的鸡腿,突然想起那个想要巧克力派的男孩。
五年过去了,每当我在餐厅看到有人浪费食物,都会想起朝鲜的那些画面:涉外餐厅飘出的肉香,员工食堂清汤寡水的味道,还有那个铝锅里翻滚的菜叶。
数据显示,朝鲜仍有1010万人急需食物援助,儿童营养不良率居高不下。我们吃的每一顿剩饭,可能是他们梦寐以求的美餐。
这趟旅行让我再也无法直视浪费。每次倒掉饭菜,都会想起大同江边那个大学生的问题:“中国,人人都能吃肉吗?”
是啊,我们吃得这么好,为什么还有人要为一口吃的折腰?也许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鸭绿江的宽度,而是餐桌上与餐桌下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