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兰:30年守着小面馆,煮出老街的烟火记忆
在城南老街的巷尾,李桂兰的“桂兰面馆”已经开了30年。木质招牌上的漆皮虽已斑驳,却总能在清晨六点准时亮起暖黄的灯,把老街的第一缕烟火气,熬进滚沸的面汤里。
1993年,22岁的李桂兰跟着丈夫从乡下到城里谋生。没多少积蓄,也没别的手艺,夫妻俩凑钱盘下了这间不足十平米的小铺子,凭着婆婆传的一手做面手艺,开起了面馆。最初的日子难,冬天没有暖气,和面时手冻得通红;夏天闷热,灶台旁的温度能到四十度,一天下来,衣服能拧出水。可李桂兰从不含糊,面要手擀,醒面时间不能差一分;汤底要用猪骨和老母鸡慢炖四小时,连盐都要按克数加。“吃的东西,糊弄不得”,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
老街的人都认她的面。附近中学的学生,早上揣着几块钱来吃一碗阳春面,李桂兰总会多舀一勺汤;上班的年轻人赶时间,她提前把面煮好,等客人一到就能端上桌;独居的张爷爷腿脚不便,她隔三差五就提着打包好的面送过去。有一年冬天,张爷爷感冒卧床,李桂兰发现他没来吃面,赶紧熬了姜汤和热面送上门,临走时还叮嘱“有事就喊我”。时间久了,面馆不只是吃饭的地方,更成了老街人的“落脚点”——谁家孩子放学没人接,会先把孩子领到面馆;街坊邻居有急事,也会把钥匙寄放在这儿。
2018年,老街改造,不少店铺都搬去了新商圈,有人劝李桂兰也挪个地方,“新地段人多,能多赚点”。可她看着来吃面的老熟客,摇了摇头:“他们找惯了这儿,我走了,他们去哪吃这口面?”最后,她只是把小铺子重新翻修了下,保留了原来的木质桌椅,连灶台的位置都没动。改造后的老街多了不少网红店,可桂兰面馆的生意依旧红火,熟客带着新客来,进门总说“就吃李阿姨做的面,味儿正”。
如今,李桂兰已经52岁,头发里添了不少白丝,可擀起面来依旧有力气,盛面时手也稳。儿子大学毕业回来,想帮她把面馆做成连锁,她却拒绝了:“咱这面,得靠手擀,靠心熬,多了就没那味儿了。我守着这小铺子,看着老熟客吃得香,就够了。”
每天傍晚,当老街的路灯亮起,桂兰面馆的灯光依旧暖得晃眼。李桂兰坐在门口的小凳上,看着来往的行人,偶尔和熟客打个招呼。30年的时光,都熬进了一碗碗面汤里,藏着老街的烟火,也藏着一个普通人最踏实的坚守——用一门手艺,温暖一群人,守护一段记忆。
下一篇:淮北小众玩法:避开人潮的独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