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蒋升 通讯员 陈岩明 吴煜
“躺着比站着还难受!”28岁小伙万磊(化名)近一个月来可被这种奇怪的“腰疼”折磨坏了。
体重108kg,身高173cm,BMI 36.1,每天坐电脑前至少10个小时……在详细了解万磊的情况后,浙江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方斌不由得皱起了眉。
万磊的症状并非个例。
据国家有关部门数据统计,全国至少有2亿人的腰椎已提前“退休”,平均13个人里就有2条“废腰”,而更扎心的是,腰椎病在20~35岁人群中的出现率正越来越高。
“2023年,浙江省中医院曾对300多万门诊病人做了详细的就诊画像分析,发现腰痛在男性患者诊断疾病中排名第三,而在女性患者中,腰痛则排名第四。”方斌想提醒大家的是,别让那些坏习惯毁了你的腰。
浙江省中医院供图
年纪轻轻,腰却不行了?
为弄清万磊的怪病,方斌为他做了全面检查,发现其存在先天性的腰椎终板发育不良,属于天生的“地基不牢”,而在肥胖和长期久坐的双重高压下,不堪重负的椎间盘彻底“罢工”——腰2至骶1多节段突出,其中腰23、腰34节段椎管被占位均超过50%。
虽说腰椎间盘突出不是啥稀奇事,但万磊的状况的确有点特殊。“95%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腰45和腰5骶1节段,而他的严重突出却发生在更高位的腰34节段,这种情况在临床上占比不到5%。”方斌解释,突出物属于中央型且已发生钙化,就像一枚“地雷”死死压住腰4神经根,由于躺下后椎管空间进一步缩小,患者才会出现疼痛加剧的症状。
多个节段都有突出,问题到底出在那一节?
面对这糟糕局面,方斌团队没有贸然手术,而是进行了一次精妙的“诊断性封堵”——腰4神经根封闭术。简单理解,在用微量麻药精准“冻结”可疑的神经根后,万磊感觉疼痛有明显缓解。
这场“测试”成功锁定了“罪魁祸首”——是腰34节段的突出物压迫了腰4神经根。
病因是找到了,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开始,这场在“雷区”的椎间孔镜手术需克服重重难关,在如此狭窄的“小众”地段为一位肥胖人士手术,对医生的技术是种极大的考验。
如指甲盖大小的伤口/浙江省中医院供图
方斌说,患者的腰3神经根像“悬崖峭壁”,挡在了手术入路的侧方,而目标的那颗“钙化地雷”就在其下方的中央区,需开辟一条精准且安全的通道,偏一毫可能损伤腰3神经根,深一分则可能引爆“地雷”伤及其背侧的神经,而这也意味着,团队要在避免触碰神经引起剧痛的同时又得彻底清除病灶,无异于是在刀尖上起舞。
“手术在局麻下进行,我们选择‘八点钟靶点’进针,用磨钻一点点‘微雕’,扩大椎间孔,既给腰3神经根让路,又避免触动钙化灶。”之后方斌团队通过一系列毫米级的操作,成功实现了神经根的270度彻底松解。
术后第二天,情况显著好转的万磊已能下地活动了,他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万磊能如此快的恢复,自离不开浙江省中医院近年来在骨科领域的深度探索。
“我们将现代外科技术与传统中医智慧完美融合,巧妙将中医适宜技术加入整个围手术期,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方斌提到,如在术前准备时,患者难免会因手术的紧张情绪产生恐惧与焦虑,此时辅以耳穴压豆,可安神定志;即使在局麻情况下,医生在处理神经根时,患者仍可能有轻微不适,为此在术中又运用针刺技术,以镇静、镇痛,提升术中舒适度。
浙江省中医院供图
而在成功“拆弹”后,患者受压迫的神经根仍处于“瘀阻”和“气血不通”的状态。中医师在辨证论治后,发现万磊属于典型的气滞血瘀,便为其开具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中药汤剂,在此基础上又加上穴位贴敷,达到疏经活络、行气止痛、利水消肿之效,促进腰椎功能恢复。这种中西贯通的强强联合,就像为患者康复装上“双引擎”。
虽说万磊最终逃过一劫,但方斌仍想以此为例告诫久坐一族,最好将体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超重会让腰伤痕累累。“无论是工作还是休息时,建议每45分钟起身活动10分钟,每天可做3组平板支撑,强化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