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来了一位瘦瘦的小女孩儿,一直默默地抓着爸爸的手。爸爸很担心:“都快半年了,孩子在家里只会跟爸爸妈妈说话,在学校一个字也不说。她从小说话都好好的,也很聪明。我们也不知道咋回事儿,孩子忽然不开口说话了!我们带着孩子四处检查,也没发现问题,愁死了。”
经过详细询问,我逐渐对小女孩儿的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今年,小女孩儿读二年级,学习成绩很好,性格内向,喜欢做手工,有自己的好朋友。
小女孩儿呈现出特定场景缄默表现:仅在学校、陌生的公共场所等场合拒绝开口,而在熟悉的家庭场景、面对家人等亲近对象时,能够正常交流。约半年前,小女孩儿因马虎出错,作业被老师撕掉后,逐渐出现说话变少的情况。小女孩儿被批评后说话愈发减少。
近1个月,小女孩儿在学校和陌生的公共场所基本都闭口不言,前往医院体检未发现异常。
交流时,小女孩儿抓着爸爸的手躲在一旁,眨着大眼睛始终未开口。我结合病史,初步诊断小女孩儿可能患有选择性缄默症。
01
发病因素
选择性缄默症是一种复杂的儿童期焦虑障碍,核心特征是在特定的社交场合(比如学校或公共场所)因极度的焦虑而持续无法说话,在感到安全和舒适的环境(如家中)却能正常交流。选择性缄默症多发生于3岁~6岁儿童,发病率为0.1%~0.7%,女性稍多于男性。
选择性缄默症存在遗传易感性,家族中有焦虑障碍的患儿患病的风险更高,与儿童先天具有的行为抑制型气质、儿童言语表达差异也有一定关系。
选择性缄默症与社交焦虑(对他人评价、被注视、当众展示自己有强烈的恐惧感)、完美主义倾向(怕说错话、做错事而被批评)等不良的心理和认知因素有关。家庭互动模式中过多的批评和过高的期望值,以及创伤性事件,也都有可能触发该症状。
对于有焦虑障碍家族史、天生敏感内向的儿童,更需要关注其语言表达与社交状态。家长若发现儿童在特定场合说话减少、回避交流等苗头,应尽早通过游戏、亲子互动等方式疏导,必要时寻求儿童心理专业指导。
02
应对方法
家长要理解孩子不是故意对抗或害羞,接纳孩子的恐惧是真实的;不强迫孩子开口,允许孩子在感到焦虑的场合不说话,或以手势、文字等方式沟通;不在孩子面前过多讨论其不说话的情况;以孩子的节奏缓慢调整,对每个小进步都予以肯定,避免因过度关注引发紧张情绪;关注孩子非言语优势,表扬其参与度、作品、合作行为等,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若一般干预效果有限,家长应尽快带孩子到精神卫生机构进行专业心理评估与诊治。
03
应对原则
在接受早期干预的患儿中,50%~60%症状显著改善,但是部分患儿的症状会持续至青少年期,甚至成年后发展为社交焦虑。应对选择性缄默症的核心是通过零压力的支持环境、微小渐进的暴露及专业干预,逐步化解焦虑,帮助孩子重拾表达能力。有效的支持,可显著改善患儿的社交功能,提升生命质量。(作者供职于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健康管理中心)
责编:韦永柔
审核:李伟强
终审:杜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