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肠息肉的常见诱因
胃肠息肉的形成与生活习惯、慢性炎症、遗传因素密切相关,饮食结构不合理是重要诱因。长期高盐、高脂、低纤维饮食(如爱吃腌制食品、油炸食品,少吃蔬菜粗粮),会使胃肠黏膜长期受刺激,修复过程中易出现细胞异常增生,增加息肉生成风险;长期吸烟、饮酒,酒精和尼古丁会损伤胃肠黏膜,降低黏膜修复能力,进一步提升发病概率。
慢性胃肠炎症是关键诱因:慢性胃炎(尤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炎)、慢性肠炎患者,胃肠黏膜长期处于充血、水肿状态,反复炎症刺激会导致黏膜增生,逐渐形成息肉;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胃酸长期反流刺激食管下段及胃黏膜,也可能诱发胃息肉。此外,遗传因素不可忽视,若家族中有胃肠息肉或胃肠癌病史,本人患病风险会比普通人高 2-3 倍;年龄也是重要因素,40 岁以上人群胃肠息肉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显著上升。
二、胃肠息肉的典型症状
多数胃肠息肉早期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做胃肠镜时偶然发现,但随着息肉增大或数量增多,可能出现以下信号:消化道出血是较常见症状,胃息肉出血多表现为黑便(柏油样便),肠息肉出血多为大便表面带鲜红血或便后滴血,易被误判为 “痔疮” 或 “胃溃疡”;若息肉位于胃窦部或肠道狭窄处,可能引发腹部不适,如胃胀、胃痛、腹胀、腹痛,疼痛多为隐痛或胀痛,进食后可能加重。
部分患者会出现排便习惯改变,如肠息肉患者可能出现便秘、腹泻交替,或排便次数增多;胃息肉较大时,可能影响胃的消化功能,导致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少数情况下,较大的息肉可能发生蒂扭转或脱落,引发急性腹痛,需紧急就医。
三、及时治疗是防癌变关键
扬州华东慧康医院强调,胃肠息肉治疗核心是 “早发现、早切除”。直径小于 0.5 厘米、无症状的炎性息肉,可定期随访观察(每 1-2 年做一次胃肠镜);直径超过 0.5 厘米、病理类型为腺瘤性息肉,或伴随出血、腹痛症状的息肉,需及时通过胃肠镜下微创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检查明确性质,避免癌变。
建议 40 岁以上人群,尤其是有胃肠息肉 / 癌家族史、慢性胃肠病的高危人群,每 1-2 年做一次胃肠镜检查;日常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多吃菠菜、西兰花、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戒烟限酒,规律作息。若出现黑便、便血、长期腹痛等症状,别自行判断,及时到医院做胃肠镜检查,早干预才能避免息肉发展为癌症,守护胃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