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慢性前列腺炎:
大部分前列腺炎患者疾病发作时往往首先求助于西医。西医针对该病的一般治疗方案是消炎、止痛等对症处理。由于前列腺腺上皮的类脂质膜是多种抗生素进入腺泡的屏障,所以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因药物难达病所而效果不佳,往往由于难以根治而反复发作, 并且不能兼顾对其并发症的防治。
中医称慢性前列腺炎为“精浊”,认为该病以肾虚为本、湿热为标、瘀滞为变,分清主次,权衡用药。慢性前列腺炎的病机以肾虚为本,下焦湿、热、瘀互结为标,故治疗原则上以清热利湿为主,并将补益肾气、活血化瘀的思想贯穿始终;选方用药上简而精,既要标本兼顾又要有的放矢。
故最终独选用《医学正传》中专清下焦湿热的三妙丸为基础,加白术、生黄芪、菟丝子、丹参、蒲公英组方。全方共八味药, 旨于简明精妙,直达病所。该方以黄柏为君,取其苦以燥湿,寒以清热,性沉降,长于清下焦湿热。苍术、白术、黄芪、菟丝子为臣,其中苍、白术味苦性温,能健脾燥湿;生黄芪味甘性温,能益气、利水;菟丝子则味甘性平,补益肾气而不燥热。丹参、蒲公英为佐,丹参苦而微寒,能活血、消痈;蒲公英味苦性寒,能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通淋。牛膝为使,因其味甘性平,能引药下行、活血、利水。诸药相合,可清热利湿、行气活血、补肾益气,标本兼治。郑清莲教授认为,临床上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做到辨证论治,随症加减,灵活运用。故又将该病的可能变化归结为如下五型:偏湿热型,该型患者以尿频、尿道口灼热、小便后尿道口留有分泌物、会阴部潮湿为主,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可于基础方加鱼腥草、车前草以加强清热解毒利湿;偏血瘀型,该型患者以尿道、会阴、腰背部的疼痛为主,舌暗红或有瘀斑、苔黄腻,脉弦,可于基础方中加莪术、桃仁、红花以活血化瘀;偏肾阳虚型,该型患者以腰膝酸软、乏力、性欲减退、性功能低下为主,舌淡红,苔黄腻,脉沉,可于基础方中加入杜仲、淫羊藿以补肾温阳;偏肾阴虚型,该型患者以腰酸、失眠、盗汗、手足心发热为主,舌红少苔,舌根部苔黄腻,脉沉细,可于基础方中加入生地、黄精以滋补肾阴;偏肝郁型,该型患者以心情抑郁、烦躁、易怒为主,舌红苔黄腻,脉弦,可于基础方中加入白芍、柴胡以疏肝解郁。临床上以上诸型往往相互合并,故可随病情变化而适当加减。
2、足跟痛:
足跟部疼痛中医认为: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其确切的病因尚不清楚,多认为与跟骨骨刺、跟骨高压、跟骨内静脉瘀滞、跟下软组织炎及慢性劳损有关。乃人体衰老,肾之精气随之不足,难以补充阴液耗伤,不荣则痛,加之湿浊渐浸,湿邪重滞,其性趋下,日积月累,滞于脚足之人体最低部,日久化热,湿热内蕴,脉络受阻,不通则痛,故补益肾精,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为其主要治则。六味地黄丸补肾名方,由熟地黄、山萸肉、淮山药,泽泻、牡丹皮、茯苓等六味药物组成,从其组方的内涵来看,体现了三补三泻的原则。熟地黄补肾精,山萸肉养肝阴, “乙癸同源”,淮山药补脾土,以助肾精,三药合用养肾肝脾;泽泻泄虚火,牡丹皮清肝热,茯苓渗脾湿,三药合用降泄虚火湿邪。三妙丸是《医学正传》之方,方中苍术健脾又燥湿,以除湿邪之根。黄柏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且偏治于下,怀牛膝补肝肾,治风湿,又引诸药下行,以直达病所。三妙丸合于六味地黄丸中,无虑其伤阴之嫌。丸改汤剂,取其急治。地鳖虫破血逐瘀,疗筋接骨,不仅能活血化瘀,通经疏络,又能疗筋脉补跟骨。法随证出,方从法出,丝丝入扣,故用之有效。
3、膝骨关节炎:
膝骨关节炎是一种缓慢的、渐进性骨关节疾病,临床症状主要为关节疼痛、肿胀及功能性障碍等。膝关节是活动多,负重大的关节,随着年龄的增长,极易劳损退变而形成骨性关节炎。主要致病因素与年龄、损伤、肥胖、骨关节畸形、遗传等有关。
祖国医学认为,膝骨关节炎属中医膝痹病范畴,历代中医名著中对症状早有相似描述,认为此病与中医痹症、鹤膝风、历节等症相似。湿热下注型膝痹的主要病因病机为风湿热邪壅滞经络,气血痹阻不通,不通则痛。治疗宜采用祛风清热、利湿、祛瘀通络之法。三妙丸加味方中黄柏苦以燥湿,长于清下焦湿热,湿化则真气得运;苍术燥湿升阳,阳运则枢机自利。二药相伍,共奏清热燥湿之效。川牛膝补肝肾、强筋骨,并能引药下行,使药物直达病所;丝瓜络、独活祛风、通络、止痛;防己、薏苡仁利水渗湿、除痹;乳香、没药活血行气,消肿止痛;蜂房、全虫、乌梢蛇祛风、通络、搜剔消瘀;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甘草调和诸药。综合全方,清热与通络化瘀,祛风与除湿并施,相互为用,紧扣病机,热解湿去,瘀清络通,其病愈,既达标本兼治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