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喜欢说些俏皮话,譬如“桂林山水甲天下”。话音未落,当地人又会补上一句:“阳朔山水甲桂林。”俗语与俗语的接力,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透着几分执拗与骄傲。等你真正走到那片土地,才会明白这并不是空话。阳朔这小小的县城,借着奇崛的喀斯特山峰,清亮的漓江与遇龙河,再添些文人的风骨与市井的热闹,早已被冠上“诗意山水”的名头。
而若论阳朔,便绕不开一条街。街不长,却声名远播。它的名字叫“西街”。有人说,未到西街,便等于没到过阳朔。话虽夸张,却并非虚言。
西街的位置,正好在县城心口。东头挨着滨江路,能望见漓江泛光的水面;西头连着蟠桃路,接通城中动脉;街心又交错着县前街和城中路,仿佛一条血管,把老城的烟火输送到每个角落。看似寻常,却是阳朔最古老的街道,几百年来默默见证着时光的更迭。
夜里去西街,才见它真正的面目。拐个弯,铺天盖地的灯火扑面而来。小吃摊的油烟,混着花香与酒香,氤氲成一种说不清的气息。游客摩肩接踵,有的举起相机捕捉夜色,有的边走边嚼着热气腾腾的米粉,还有的在小店里挑拣纪念品。那情景,好似一锅翻滚不息的热汤,让人不禁感叹:果然名声在外,不虚此行。
然而,今日的繁华,与昔日的热闹并不完全相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条街,倒像是外国人的乐园。那时候,西街并无如今的浮华,却多了几分质朴。青瓦木楼,街角叫卖的小贩,江边浣衣的妇人……这一切,恰好戳中了西方旅人的好奇。他们蜂拥而至,有的待上半个月,只为在山水间闲散徘徊;有的干脆一住数月,把辣椒吃得喷火,说得一口蹩脚的中文,俨然成了半个阳朔人。更有胆大的,盘下小店,开咖啡馆、卖工艺品,把西街当成第二个家。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所谓的“洋人街”,东西方语言交杂,空气里似乎都漂浮着异域与乡土混合的气息。
如今再走西街,却很少见到成群的老外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拨拨来自天南海北的国人。酒吧里唱的,多是耳熟能详的流行曲;摊子上卖的,是桂林米粉与螺蛳粉;商铺里摆放的,也大抵是各地景区都能见到的纪念品。那股东西交融的滋味,淡了。于是,有人叹息,说西街已不复当年。
但换个角度看,未必是坏事。中国游客络绎不绝,不正说明大家的日子宽裕起来,有了走出去的余裕吗?西街依旧人气旺盛,也侧面证明阳朔的山水魅力,依旧没有褪色。它只是换了一副模样:从外国人眼里的东方奇景,成了中国人身边的诗意栖居。热闹仍在,诗意未散。
世界在变,街道也在变。但变来变去,人们追寻的,无非是那份属于心灵的安顿与慰藉。愿你有机会踏上这条街,在灯火人声里,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从容与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