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肺腺癌晚期,伴骨转移。未曾手术、化疗,仅在当地接受过几次脑部放疗后,经病友推荐来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初诊时病情已属晚期,至今服药两年多,整体状态一度较为稳定。但近期发现脑转移,患者难免心生忧虑。
对此,袁希福院长坦言:“我们并非攻克了癌症,晚期肿瘤的治疗依然非常艰难。我们的目标不是彻底消除肿瘤,而是减轻痛苦、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他进一步解释,“到了这个阶段,癌细胞早已进入血液,全身多发转移。一味‘攻毒消瘤’,这里压下去,那里又冒出来。连高强度的放化疗都难以清除,中药起效更缓,强行消瘤反而可能伤及根本。”
“不如转而调理身体,让肿瘤发展得慢一些,争取带瘤长期生存。”袁院长举了一个真实案例,“比如曾经接诊的肝癌患者巩义的白淑采,确诊肝癌二十五年,如今肝脏里仍有4.7x5.3cm的肿块,肾上也存在转移灶,但她生活完全可以自理,甚至还能上山摘苹果——活得很好、很有质量。”
所以他强调:“晚期肿瘤,不必执念于肿块大小,活得好才是硬道理。”
为什么晚期治疗不强调消瘤?
袁希福老中医以多年临床经验作了一个生动的比喻:晚期患者的身体,就像一辆年久失修的老车,各个零件都已磨损,稍一加速就可能散架。此时的治疗必须如履薄冰,切忌“折腾”。
正如一盏油灯,初燃时拨动灯芯可令火焰更旺;但当灯油将近,任何拨弄反而可能加速熄灭。最明智的做法,是轻轻罩上灯罩,挡住风雨,护住那簇微弱的火苗,让它延续得更久。
晚期癌症的治疗也是如此。疾病发展到这个阶段,不仅手术失去意义,许多放化疗也可能适得其反——过度追求消瘤,反而可能加速生命之火的熄灭。
因此,治疗重点应当转向固护元气、维持机体功能,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存期。这种“带瘤生存”的思路,在临床中已帮助不少患者实现10-20年的长期生存,成为一种务实而充满智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