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2025年2月17日,台湾儿童福利联盟发布的调查显示,有过半数的中学生多多少少都有着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而根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的数据也显示,约30%的抑郁症患者为18岁以下青少年,而这一群体的抑郁症患病率还在逐年上升。
文本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请注意甄别
在这些学生中,家庭关系和人际关系常常成为情绪困扰的源头,尤其是家长和朋友们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这一隐患。
然而,出乎人们意料的是,除了中小学生之外,患上抑郁症的大学生以及更高学历的人群也不在少数。
几乎每年都能够听到有某高校的学生因为某些事情而选择极端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其中最让人们印象深刻的便是,在2021年1月5日,武汉大学信息科学学部的一名博士后因科研压力过大,选择从15楼跳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更让人震惊的是,这已是该校近期发生的第二起学生自杀事件。
此前,电信学院的一名大四学生也因类似的压力选择了跳楼自杀,之后校方封闭了天台,仅剩下那个卫生间窗户成为一个出口。
而那一个小小的出口也成了这位博士后失去生命的地方。
在这起事件在网络上大肆发酵的时候,一位自称是他堂弟的人站出来,解释了他身为博士后的堂哥为何要自杀的原因。
他表示,最近几年来,他的堂哥心理状态确实不稳定,或许与他求全责备的性格有关。
而且从小到大,他对自己的要求一直很严格,家里的弟弟妹妹也一直视他为榜样和前进的方向。
这些年,他的内心一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尽管他始终在努力应对这些困难,但却从未能与自己达成和解。
这样的结果令人心痛,但也不免让人发出疑问,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博士、博士后那都是风光无限的存在。
他们有着高学问和一片光明的前途,事业上也不用发愁,人生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为何却还总有人选择用极端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呢?
因为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博士后群体常常被视为科研的中坚力量,我们只能看得到他们光鲜亮丽的一面。
然而,他们所承受的多重压力却鲜有人知。
为了在科研领域有所建树,他们每日埋首实验室,拼搏在学术前沿,科研成果的产出不仅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更需要面对未知的挑战。
然而,职称评定的激烈竞争、有限的教职岗位,使他们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
为了争取那寥寥无几的正式职位,他们被迫投入更多的时间,工作强度远超常人。
有的人甚至连续几年都在做短期合同的博士后,职业生涯看不到尽头。
不仅如此,社会和家庭对于高学历人才也有着高度的期望,他们往往被寄予厚望,希望能在学术上有所成就,为家庭和社会带来荣誉。
然而,正是这种期望无形中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当看到同龄人在职场上已经稳步前进,过着安定的生活,而自己却仍在为事业打拼,他们内心的压力可想而知。
在这样的环境下,博士后群体容易陷入自我认知与社会角色的冲突之中。
他们心怀理想,渴望在学术上有所作为,然而现实的困境却让他们感到迷茫。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使得他们对自身的价值产生了怀疑,长期的高压工作和不确定的未来,让他们陷入了自我认同的危机之中。
而较高的完美主义倾向也在无形之中增加着他们心理上的压力。
他们追求卓越,寻求在科研上做到尽善尽美,不愿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敷衍自己的科研成果。
然而,心理学研究却表明,过度的完美主义可能导致焦虑和抑郁。
尤其是当发现目标难以实现时,内心的挫败感会逐渐积累,如果无法宣泄,便会形成心理疾病。
面对这种困境,人们往往会寻求各种方式来缓解压力和挫败感。
有些人可能会转而追求更容易量化和实现的目标,如物质财富或社会地位,希望通过这些外在的成功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这种心理转变虽然可以暂时缓解焦虑,但却可能引发新的问题。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会陷入这样一个误区:认为拥有更多的物质、成就和地位就能带来更大的幸福。
然而,幸福感并不是简单地与获得的东西成正比。
起初,拥有一些基本的物质和社会成就时,我们的满足感会迅速提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追求和积累并不会持续带来更多的快乐,反而可能让我们感到越来越空虚。
这一现象与心理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理论有关。
简单来说,当一个人满足了最基本的需求后,再获得更多的东西,带来的幸福感并不会有显著的提升。
曾经让我们兴奋不已的小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变得索然无味,甚至开始寻求更多、更大的刺激,才有可能再次感受到满足感。
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找到许多例证,比如我们常常感到,越长大,快乐感似乎越难以体验。
尤其是在完成了学业、找到了工作,甚至拥有了家庭后,可能还会陷入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差距的强烈感知,难以从当下的成就中找到真正的幸福感。
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也很简单,那就是与自己和解。
但值得注意的是,与自己和解并不是放弃追求,而是学会在困境中善待自己。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方式来帮助自己恢复平衡。
例如,正念练习和自我肯定的策略,可以让我们学会活在当下,减少对过去或未来的过多担忧,从而提升幸福感。
当我们感到情绪低落时,不妨给自己一个暂停,允许自己有情绪,接纳自己不完美的状态。
在面对心理困境时,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支持体系也是至关重要的。
家人、朋友的支持,能够让我们在艰难时刻不至于感到孤单。
社会、学校的支持也同样重要,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来说,学校应当加强对心理健康的关注,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服务,帮助学生们度过可能遇到的困惑与挑战。
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的压力和挑战,但一定要学会在困境中和自己和解,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条路是完全平坦的,但正是在曲折与困顿之间,我们才找到了前行的动力和勇气。
与其与压力对抗,不如拥抱自己,和自己和解,让心灵得到宁静,才能在风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休克、抑郁、失眠,年轻的“科研狗”饱受疾病的摧残 新京报 2024年11月25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