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碎高血压的谣言
谣言一:父母有高血压,子女就一定会得高血压
辟谣:调查发现,高血压患者的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明显高于父母血压正常者。然而,高血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时,疾病才会最终发生。父母患有高血压,子女不一定会得高血压,但每个人都应养成并坚持健康生活方式,定期监测血压(未患病前至少每年测量一次血压)。
谣言二:高血压是胖人的专利,瘦人不会被高血压盯上
辟谣:高血压的诱因比较多,肥胖仅是其中一个因素,瘦人也会得高血压。年龄增加、长期吸烟、嗜酒、久坐、缺乏运动、高盐饮食等都会促使血压升高,有些身材苗条的人也会得高血压。
谣言三:血压降得越快越低越好
辟谣:得了高血压,有人认为血压高了就要赶快采取降压措施,把血压降得越低越好。其实,降压治疗的原则是缓慢、平稳,通常要4~12周达到降压目标。血压下降过快、过低,患者会出现一些不适,如头晕等。
谣言四:药物伤肝肾,用食物降压可以不吃药
辟谣:血压高才是伤肝肾的元凶,对肾的伤害尤其厉害。长期高血压可引起肾动脉硬化,导致高血压肾病,严重者会造成尿毒症。所以服用降压药是为了保护肾脏,减少并发症,把高血压的危害降到最低。不少食物虽然含有调节血压的物质,但只能作为辅助手段,并不能取代降压药的作用。
谣言五:没有头痛、头晕症状,就不需要服药了
辟谣:有些高血压患者总是凭着自我感觉来估计血压的高低,甚至以此来决定是否继续吃药。这样的认知和做法是错误而危险的。其实,高血压患者症状的轻重与血压的高低不一定成正比。而且高血压患者仅凭感觉擅自停药,会造成血压不稳,损害心、脑、肾等重要脏器。
谣言六: 降压药吃久了会产生耐药性
辟谣:有的患者服用降压药一段时间后,发现血压再次升高,不受控制了,便认为自己对降压药产生了“耐药性”。其实,正确服药并不会产生耐药性,这种“耐药性”多是随着年龄增加,尤其是血压控制不佳,高血压病程自然进展的表现。也可能是由于这一时期患者情绪波动、工作压力大、睡眠不足、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原因造成的。
供稿:内科--陈乌云
编辑:乌达木
审核:李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