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426 字,阅读大约需要 7 分钟
编者按:从小众消费走向大众体验,低空旅游正在“飞入”寻常百姓家。随着我国居民生活品质的逐步提升,低空旅游应用场景在不断丰富和拓展,低空旅游的消费需求潜力正在逐步显现。
低空旅游市场正加速扩容
撰文 / 郭辰阳
低空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代表,已成为各级政府重点推进的新领域、新工作。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提出,发展低空经济,要按照"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先远郊、后城区"的原则,在严控风险、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分类有序拓展低空旅游等低空消费发展。
低空旅游作为重要的低空应用场景和文旅新赛道,凭借独特的体验价值与广阔的市场前景,正在成为推进低空经济走向大众化的重要桥梁。
低空旅游市场加速扩容
自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拓展旅游发展空间,并将积极发展低空飞行旅游等内容纳入休闲度假旅游板块以来,各种政策积极出台,有效助推低空旅游市场发展。近年来,《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等都将低空飞行、低空旅游等写入文件,奠定了发展低空旅游的政策基调。
面对国家层面持续释放的积极信号,各地政府纷纷响应,2025年,低空旅游写入多个省(区、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此外,安徽、重庆、山东、广东等多个省份向社会征集和发布场景清单,低空旅游场景也位列其中。由此,低空旅游形成了"中央引导、省级支持、地方发力"的一体贯通发展态势。
在政策引导、消费能力、普及力度的多重推动下,低空旅游加速向大众化、普及化发展,消费群体持续增长,消费意愿逐步提升,低空旅游消费市场潜力逐步释放,低空旅游市场得以有力驱动发展。
与2023年相比,2024年空中游览、跳伞飞行服务和个人娱乐飞行在飞行小时、起降架次、参与人次等方面均呈现增长态势。如空中游览方面,2024年较2023年飞行小时数同比增幅30%、起降架次增幅20.7%、参与人次增幅20.6%;空中跳伞服务方面,飞行小时数、起降架次、参与人次基本与2023年持平,分别为1.1万小时、2.78万架次和11.27万人次;个人娱乐飞行方面,2024年飞行小时数增幅72.3%,起降架次由2023年1.45万架次增长至2024年3.23万架次,增幅超过122%,参与人次由2023年0.7万人次增长至2024年1.68万人次,增幅达140%。由此可以看到,低空旅游正在"飞入"寻常百姓家, 由小众消费走向大众体验,突出反映在空中游览和个人娱乐飞行呈现数据出较大增长的基础上,低空旅游的消费需求潜力正在逐步显现。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品质的逐步提升,低空旅游应用场景在不断丰富和拓展,为旅游业多样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各地加速布局空中游览服务,通过小型固定翼、直升机、热气球、滑翔伞、动力伞等,深度挖掘和结合各地旅游特色,例如在在北京八达岭长城、湖南张家界、贵州黄果树瀑布等景区,游客可从空中俯瞰壮丽景色,领略大好河山;在井冈山、太行山等革命老区布局红色旅游,空中追忆和感受战争年代的革命先烈。无人机灯光秀表演、VR体验等新型旅游方式也为低空旅游注入新动力。无人机灯光秀已经成为展现城市魅力、配套大型活动、提供商业广告的重要场景之一,上千架无人机编队飞行,根据不同主题在空中呈现美轮美奂的造型,形成视觉听觉新体验。此外,空铁联运、空空联运等新模式也为低空旅游提供更为丰富的体验场景。低空旅游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和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了游客的体验感和获得感,成为低空经济普及化的重要推动力。
低空旅游市场仍处于初级阶段
低空旅游属于新兴业态,市场培育与转化仍处于初级阶段。消费者对低空旅游项目了解有限,低空消费仍然不属于旅行主要目的,多为旅游中"被动发现"式消费,多数游客将其视为"一次性体验",形式单一且复购率不高。例如,许多景区多采用直升机进行空中游览,主流服务产品多为15~30分钟短时绕飞观光,运营成本导致票价较高,"价格劝退"情况较为普遍;航空跳伞项目一般标价2600元/人,但不包含摄影服务。
低空旅游尚未形成行业性的消费习惯,消费者对于低空旅游的认知度、安全信任度仍需提升,航空文化的培育力度仍较为薄弱。对部分消费群体而言,低空旅游形成较高的参与门槛,形成了一种"高消费"的认知。同时,我国低空游客群体转化率仍处于较低水平。数据表明,2024年共有84.83万人次参与低空游览、跳伞服务和个人娱乐飞行等低空旅游项目,对比《2024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统计,2024年国内居民出游56.2亿人次,上述三项低空旅游人次占全国比重仅为万分之一。
场景运行稳定性和盈利能力不足。低空旅游应具有固定化、常态化、大众化等特性,要建立运营时间固定、游客便利预约、保障服务到位的常态运行体系。因其稳定性受到空域条件和持续盈利能力的影响较大,一些地区空域环境复杂,空域管制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既定架次无法按时起飞,对游客体验感影响较大;一些企业因盈利能力不足,为减少成本减少航线数量,导致宣传内容与实际服务不匹配,降低了游客的可选择性;传统院校培养的航空专业人才与当前各类低空旅游所需人才匹配度较低,既懂航空运行管理又懂旅游市场开发和服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严重短缺,且服务尚未标准化,一些游客反映服务体验不能匹配服务价格。
低空旅游安全仍需提升完善。安全是关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低空旅游规模的持续发展,一些重大安全事故显示出行业相关安全能力体系建设仍需建立和完善。没有充分认识到建立低空新业态"行业+地方"联合监管机制的重要意义,在推动低空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折射出在飞行安全、试飞安全标准、公共安全意识等诸多方面的短板及缺失。
推动实现低空旅游大众化、常态化
发展低空旅游要走得稳、走得准,切忌盲目跟风发展。要实现低空旅游大众化、常态化发展,一大挑战是改变价格门槛较高的现状,破解"小众高端"困局,构建全民体验入口。聚焦降低购置成本,航空器上探索引入国产低成本机型,或租赁性价比较高的机型;聚焦降低运营成本,参考借鉴廉价航空盈利模式,通过优化运营流程,减少非必要环节,提高工作效率;聚焦差异化服务,针对不同消费层次游客,推出极具性价比的基础套餐,以及打造私人定制航线的专属服务;聚焦宣传推广,利用线上抖音、快手等较为流行的社交媒体平台力量,线下在商场、公园等人流密集区域设置动态飞行模拟舱,打造"五分钟快闪体验"等多种形式,吸引潜在客群关注;与旅行社合作,将低空旅游产品纳入热门旅游线路套餐中,扩大市场覆盖面。
当前,低空旅游项目盈利模式较单一,过度依赖门票收入,抗风险能力较弱。行业实现可持续盈利,需深挖产业链价值,拓展盈利渠道。优化营商环境,为低空旅游提供更好的发展要素基础,持续优化空域使用环境,提供更多可利用时间;地方政府注重市场培育,可在旅游淡旺季等不同时期运用消费券等形式,引导和培养大众低空消费习惯,缓解企业运营压力。
深化产品创新。数据显示在海南、广东、广西、新疆等是低空游览较为集中的省份。下一步,建议各地充分结合历史名城古迹、自然风光、红色文旅等资源,因地制宜开发特色低空旅游产品,提升游客转化率,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消费频次;开展广告投放业务,在飞行器上设置广告位,为企业提供空中广告宣传服务;与周边产业协同发展,与酒店、餐饮企业合作,推出不同主题的低空旅游延伸服务。
安全是发展低空旅游的生命线。要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制定行业规范与操作流程,明确各方、各岗位安全责任;加快制定公共区域安全管理和试飞试验飞行管理要求,规范和压实各方承担公共安全的权责义务,化解潜在安全风险。制定极端天气、设备故障等应急处置预案,开展常态化演练。强化企业责任,确保飞行器质量可靠,定期对飞行器进行全面检测与维护,严格把控飞行器适航状态;完善通用机场、停机坪等基础设施,强化5G-A、北斗导航、大数据等先进技术融合运用,提升通信、导航、监测等方面能力,保障飞行全周期安全;加强对飞行员、地勤人员、服务人员等专业人才的培训与考核;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联合办学,提升专业人才培养匹配度。形成安全文化,将低空安全教育融入教育普及中,将安全要求贯彻到行业各环节中,将安全意识内化为行业基因,形成全民懂安全、全行业守安全。
展望未来,低空旅游既是满足高品质文旅需求的重要途径,更是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布局。随着技术创新突破、政策体系完善和市场培育深化,这片"天空蓝海"必将绽放更多精彩。当低空旅游真正实现大众化、常态化,人们不仅能以全新视角领略山河壮美,更将见证一个万亿级新兴产业的崛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作者单位:国家低空经济融合创新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