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打卡式旅游逐渐褪去热度,当代人对旅行的期待不再局限于看过多少景点,而是转向体验一种怎样的生活。在此背景下,云南省提出的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文旅宣传概念,以其独特的定位与丰富的内涵,突破了传统文旅营销的同质化困境,成为连接云南资源禀赋与受众精神需求的关键纽带。这一概念不仅是一句宣传口号,更是对云南文旅价值的深度重构,既展现出显著的传播优势,也蕴含着进一步深化的潜力。
破局:从 “景点罗列” 到 “生活共鸣” 的定位升级
传统文旅宣传常陷入资源堆砌的误区,无论是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的宏大叙事,还是对西双版纳雨林、苍山洱海等单个景点的碎片化推介,都难以跳出地域加景观的固化模式,易与贵州、四川等周边省份的自然与民族资源形成竞争重叠。而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的核心突破,在于将宣传重心从物化的旅游资源转向可感知的生活方式,精准切中了当代人的精神需求痛点。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慢下来、回归自然、感受多元成为许多人的向往。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恰好将这种向往具象化:它可以是清晨在大理洱海边伴着薄雾骑行,午后在丽江古城的咖啡馆里读一本闲书,傍晚参与傣族泼水节的欢腾,或是在普洱茶山跟着茶农体验采茶制茶的全过程。这种表述不再是邀请你来看风景,而是邀请你体验一种理想生活,让受众从旁观者的观光心态,转变为参与者的情感代入。数据显示,自该概念推广以来,云南深度游、旅居游订单占比显著提升,年轻群体在云南小住一月的需求同比增长超 60%,足见其对受众旅行观念的引导作用。
同时,生活一词的包容性,让云南多元的资源得以有机串联。从生态维度看,云南生活是亚洲象北上南归所彰显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文化维度看,是澄江寒武纪古生物群、元谋人遗址承载的历史厚重,也是南诏文化、大理文化延续的人文温度;从民族维度看,是 25 个世居少数民族共庆火把节、赛装节的热闹,是彝族刺绣、白族扎染融入日常的匠心;从美食维度看,是尝云花、喝云茶、品云咖、吃云果、食云菌的味蕾满足。这些原本分散的资源,因生活方式这一核心被串联成整体,形成一核多翼的传播体系,既避免了内容碎片化,又能满足亲子家庭、文化研学者、康养人群等不同受众的需求,实现千人千面的传播适配。
优势:语言张力与符号价值的双重赋能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的传播力,还源于其语言表达的精妙设计。从语言学角度看,这一短句仅 9 个字,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叫做的口语化表述自带亲切感,不同于传统口号的严肃与距离感。这种简洁性使其极易在社交媒体中传播: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用户自发创作的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大理版、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泼水节 vlog 等内容,形成了 UGC 传播热潮,仅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下的播放量就突破 50 亿次,成为现象级文旅传播案例。
更重要的是,这一概念成功将云南从一个地理坐标升华为理想生活符号。当人们提及云南,不再只联想到具体的景点,而是会浮现出闲适、多元、鲜活的生活图景。这种符号化的认知,极大地提升了云南文旅的品牌辨识度与记忆点。对比一生必去一次的云南这类强调一次性体验的口号,有一种生活叫做云南更能激发受众的复游意愿与长期向往,甚至推动旅居、康养等长效消费模式的形成,为云南文旅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此外,这一概念还与云南的开放属性高度契合。作为一带一路西南方向的重要纽带,云南从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中老铁路、COP15 大会,始终是连接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文化桥梁。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自然融入了这种开放包容的特质:它可以是外国游客在景迈山古茶林体验采茶,是中老铁路上的跨境研学旅行,是南博会上不同国家文化的碰撞。这种开放的生活表述,既拓展了概念的内涵,也让云南的文旅形象更具国际视野,契合当下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格局。
潜力:强化专属壁垒与落地体验的优化方向
尽管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已取得显著成效,但要使其成为云南文旅的超级 IP,仍需在独特性壁垒与体验落地两方面进一步发力。
一方面,需强化云南专属的生活细节,避免泛生活认知模糊。当前,慢生活、生态生活等概念在多个地域的文旅宣传中出现,若云南仅停留在笼统的生活方式表述,易陷入新的同质化竞争。未来可挖掘更多不可复制的云南细节,例如突出海拔多样性带来的生活分层,也就是从西双版纳的热带傣家竹楼生活,到香格里拉的藏式高原生活,同一省份内的生活场景差异,是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优势;再如强调民族共生的日常,具体表现为不同民族邻里共做长街宴、双语家庭的日常对话、多民族非遗技艺的交融,这些细节能让云南生活从通用的慢生活升级为只有云南才有的生活,构建更强的地域辨识度。
另一方面,需衔接宣传概念与实际体验,避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的核心吸引力在于可体验性,若游客实际感受到的是景区拥挤、民族文化商业化过度、服务不规范,则会削弱概念的可信度。建议推动生活方式从宣传符号向落地服务转化,具体做法包括推出云南生活体验路线,设计跟着傣家阿婆学做糯米饭、与彝族绣娘共度一天、在哈尼梯田参与农耕等深度体验项目,而非单纯的观光行程;规范生活场景的商业化边界,避免将泼水节、火把节简化为收费表演,保留其原生性与参与感;同时,完善配套服务,比如在热门目的地设置本地人常去的生活场所指南,在民宿中提供云南生活手册,让游客真正融入当地生活,而非走马观花。
从 “宣传口号” 到 “文旅生态” 的进阶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的成功,本质是一次以受众为中心的文旅价值重构。它不再是云南单向输出资源,而是与受众建立情感共鸣,让云南生活成为人们心中可抵达的理想。这一概念不仅为云南文旅带来了流量,更推动其从观光经济向体验经济、旅居经济转型。
未来,若能持续强化专属细节与体验落地,“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将不仅是一句宣传口号,更能成为引领云南文旅发展的生态符号。它将带动民宿、非遗、农业、康养等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以生活方式为核心的文旅生态圈,让云南真正成为人人向往的生活目的地,也为中国文旅营销的创新提供可借鉴的云南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