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你可能听大人说过:“牙疼是牙里有虫在咬,要去拔掉。”这种说法在民间流传已久,甚至“虫牙”这个词也成了蛀牙的代名词。可是在现代医学看来,牙齿里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虫”。那么,为什么叫“虫牙”?蛀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我们又该如何预防?今天就带你全面了解蛀牙的真相。
一、“虫牙”这个名字的由来
古代人没有显微镜,也不知道细菌的存在。当时的医生或者民间智慧观察到,蛀牙时牙齿会出现黑洞,疼痛时像有小东西在钻咬,于是就形象地想象成“虫住进了牙齿”。在古埃及、古巴比伦以及中国古代医疗文献中,都有“牙虫”的记载。比如中国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里提到过“牙虫食齿”的说法,还配有用某些草药“驱虫”的偏方。到了19世纪,科学才揭开真相:蛀牙是由细菌引起的口腔疾病,与“虫”没有直接关系,但“虫牙”一词沿用至今。
二、蛀牙的真正元凶——细菌
蛀牙的医学名称是龋齿(Dental Cares)。它的发生需要三个核心条件:首先是致龋细菌,口腔中的“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是最主要的致龋菌之一。还有乳酸杆菌等“推波助澜”。这些细菌会附着在牙面形成“牙菌斑”,侵蚀我们的牙齿,并导致龋齿的形成。其次是可发酵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糖类,比如蔗糖、葡萄糖、果糖。我们口腔里的细菌分解这些糖时会产生酸,如果刷牙不彻底导致这些碳水化合物在口腔中大量发酵,产生大量的酸,就会对牙齿产生侵蚀,破坏牙齿的正常结构,引起龋齿。最后是牙齿易感性,如果存在牙釉质发育不良、矿化不足,或者牙面存在深沟裂隙,就更容易被酸腐蚀,发生龋齿的概率也高于常人。当满足上述条件时,细菌产生的酸会慢慢溶解牙齿上钙、磷等无机成分,造成牙釉质脱矿,这就是蛀牙的起点。
三、蛀牙是怎么一步步发展的?
很多人觉得蛀牙就是牙上有个洞,其实那只是中后期表现。蛀牙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初期脱矿(白斑期):在该时期,肉眼可能看到牙面有粉白色或暗白色的小斑点,这时候牙齿表面还没有洞,通常没有疼痛感。如果及时进行“再矿化”处理,如涂氟、防龋漆,牙齿是有可能完全恢复的。其次是牙釉质龋:在该时期,脱矿继续发展,牙釉质出现小洞,但尚未到达牙本质。通常依旧无明显疼痛,但可能对甜食有轻微敏感。第三是牙本质龋:在该时期,龋洞穿透牙釉质到达牙本质,这时可能出现冷热敏感或吃甜食时酸痛的症状。如果不治疗,龋洞会迅速扩大,因为牙本质比牙釉质软。第四是牙髓炎:这时龋坏已经深入牙髓(俗称“牙神经”),细菌和毒素引发炎症。此时会有明显自发性、阵发性或夜间牙痛,是许多人“痛到睡不着”的阶段。第五是根尖周炎及并发症:这是蛀牙发展的最严重阶段,当炎症蔓延到根尖周围骨组织时,可导致牙周脓肿、牙槽骨吸收,严重时甚至影响全身健康。在了解蛀牙发展的过程后,你要明白:蛀牙不会自行好转,早期治疗可以保住更多牙体组织;拖延只会让治疗更复杂、费用更高、疼痛加重。
四、为什么有的人有蛀牙,有的人没有?
首先是不同人口腔的自洁能力存在差异,口腔中的唾液有冲刷作用,还含有缓冲酸的物质。因此现实生活中唾液分泌少的人,如长期口干症患者更容易蛀牙。第二是牙齿形态的差异,牙齿形态不规则、牙齿表面沟裂很深的人,口腔更容易残留食物,不易刷干净。第三是细菌群落差异,人类口腔中有上百种微生物,其中有些是“无害居民”,有些则是“机会型病原菌”。致龋菌(如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在不同人群中比例差异较大:先天因素:婴儿在出生后会通过亲密接触(比如家长喂食、亲吻)获得口腔细菌,起始菌群类型可能影响以后蛀牙风险。后天因素:饮食习惯、口腔清洁频率、使用含氟牙膏与否,都能改变菌群结构。菌群一旦向“有利于致龋菌生长”的方向倾斜,蛀牙的发生概率就显著增加。第四是饮食习惯,虽然“吃糖会蛀牙”几乎人尽皆知,但其实糖的摄入频率和形式才是关键:经常吃甜食、高频率摄入糖分的人,口腔环境长时间酸化,更容易发生蛀牙。
五、如何科学预防蛀牙?
预防蛀牙,并不只是少吃糖,还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1.控制糖摄入:减少次数比减少总量更重要。比如一次性吃完甜点总比分多次吃好,因为每吃一次糖,口腔pH会下降,并需要30~60分钟才能恢复。选择低糖或无糖代替品,如木糖醇口香糖。
2.科学刷牙:每天至少两次,早起及睡前。每次不少于2分钟,采用改良巴氏刷牙法,刷毛与牙龈呈45°角,小幅度震颤,逐渐刷完所有牙面。建议使用含氟牙膏(氟化物浓度1000-1450ppm)。
3.清洁牙缝:牙刷刷毛触及不到牙齿邻面,用牙线或牙间刷清除牙缝中的菌斑。
4.定期看牙:成人每年至少检查一次牙齿,儿童建议每半年一次。早期龋齿可采取涂氟或树脂封闭等微创方法,不让病变进一步发展。
5.儿童重点防护:窝沟封闭:对6~8岁儿童的第一恒磨牙进行封闭,可以显著降低龋齿风险。培养良好的刷牙习惯,并由家长进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