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一位名叫卓嘎的藏族女子。她与父亲桑杰曲巴、妹妹央宗组成的特殊家庭,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守护着祖国西藏近2000平方公里的神圣领土。这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要从1961年说起。
卓嘎出生在西藏玉麦地区,这里虽然幅员辽阔,却人烟稀少。在卓嘎的童年记忆里,整个玉麦乡只有他们一家四口人:父亲桑杰曲巴、母亲、妹妹央宗和她自己。作为乡长的父亲肩负着全家的重担,也守护着这片广袤的边境土地。 玉麦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漫长的冬季持续近半年之久,大雪封山时,道路完全被阻断,几乎与外界失去联系。短暂的夏季又阴雨连绵,虽然河谷中野花烂漫,却难以种植足够的粮食。每年十月,父亲都要赶在大雪封山前,赶着牛羊翻越险峻的雪山,用它们换取全家半年的口粮。那些驮运粮食的牦牛,在完成使命后常常因过度劳累而倒下。 年幼的卓嘎曾不解地问父亲:这里生活这么艰难,我们为什么不搬到更好的地方去?父亲总是坚定地回答:这里是祖国的边境,如果我们不守护,谁来守护?那时的卓嘎还不能完全理解父亲话语中的深意。 直到有一天,父亲神色慌张地跑回家,告诉家人:印度人把国旗插在了玉麦山顶,我必须去找解放军!这是卓嘎第一次看到稳重的父亲如此焦急。即使在风雪交加的封山季节,父亲仍执意要翻越雪山寻求解放军的帮助。母亲担忧地劝阻,父亲却说:如果不去,我们全家都会有危险。只有解放军才能赶走印度军人,保护我们的安全。 在解放军的帮助下,印度国旗最终被撤下。这件事让卓嘎第一次真正理解了守护家园的意义。此后,父亲省吃俭用,用省下的钱买来红布和黄布,亲手缝制了一面五星红旗,将它高高悬挂在玉麦最高峰的大树上。从此,卓嘎一家除了放牧,又多了一项神圣的职责——定期检查国旗的状况。父亲还教导她:放牧时要走得更远,那是在巡边。为了宣示主权,他们又制作了三面国旗,插在玉麦的各个山头,向世界宣告:这里是中国领土,有中国人民在守护! 后来,卓嘎的家庭迎来了新成员,除了妹妹央宗,又添了一个妹妹和一个弟弟。这个六口之家让原本寂静的玉麦变得热闹起来。然而好景不长,命运给了这个家庭沉重的打击:母亲因缺乏医疗条件不幸离世,一个妹妹也在翻越雪山时被冻死。这两次打击让坚强的父亲两次落泪,也让卓嘎彻底明白了父亲坚守玉麦的深意。 政府曾在邻近的曲松乡为他们建造新房,划拨良田,动员他们搬迁。在曲松生活条件确实改善了许多,父亲再也不用翻山越岭背粮食了。但仅仅过了一个冬天,父亲就带着家人重返玉麦。他说:离开了故乡,就成了游子。然而回家后,他们发现房屋被洗劫一空。父亲愤怒地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守护在这里! 时光荏苒,卓嘎姐妹到了婚嫁年龄,但父亲坚持要她们留在玉麦:如果你们都走了,谁来守护玉麦?于是,卓嘎接替父亲成为玉麦的第二任乡长。1988年起,在政府支持下,玉麦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政府、卫生院、水电站、电视接收站相继建成。到1996年,玉麦人口增加到18人。 作为乡长,卓嘎带领乡亲们积极配合边防工作,与官兵一起在岩石上绘制国旗图案。她说:每一面国旗,都是玉麦的中国坐标。2001年公路修通后,卓嘎第一次走出玉麦,专程前往湖南韶山瞻仰毛主席故居。她深知,正是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才让玉麦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2011年,玉麦建立了边防派出所;2017年,妹妹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放弃四川的工作,回到玉麦成为第三代守边人;到2018年,玉麦居民已增至47户。卓嘎一家三代人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爱国赞歌。正如父亲的家训: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责任。这简单的话语,凝聚着一个普通藏族家庭对祖国最深沉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