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路过北京前门大街,会发现一个反差极大的画面,街上人山人海,游客举着相机拍老字号,商场门口排起长队。
但就在热闹的流量洪流中,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却冷冷清清。
有人停下脚步透过橱窗看看明星蜡像,摇摇头就走了进去别的店铺。
半个小时,只有寥寥数人选择进馆参观。
9月4日,馆方官宣:10月1日起,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将永久关闭。
至此,这家2014年开业、曾经吸引无数游客的网红打卡地,走到了尽头。
公告写得很温和,说是租约到期,品牌战略调整,但熟悉内情的人都知道,真正压垮它的,是人气骤降。
曾经春节一天能接待5000人,如今掉到每天100人左右。
十年光景,从辉煌到落寞,仿佛一场缩影。
蜡像馆的关门,不只是一个商业事件,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北京旅游业和年轻人消费习惯的深刻变化。
01
2014年北京杜莎开业时,热度堪比演唱会。
赵丽颖、邓超、姚明、科比等等,一个个明星蜡像站在那里,足够让粉丝尖叫。
很多人冲着和偶像合影的机会买票,朋友圈被刷爆。
可十年过去了,明星蜡像的吸引力大不如前。
一方面,社交媒体改变了追星方式,过去粉丝没有见到偶像的渠道,蜡像算是补偿。
如今短视频、直播、粉丝见面会层出不穷,隔着屏幕和真人互动比看蜡像更真实。
另一方面,蜡像更新慢、形式单一,你去年看过一次,今年再来几乎没区别,缺乏新鲜感。
文旅消费是个典型的体验经济,年轻人追求的是独特、沉浸和互动感觉。
蜡像馆这种静态展览,不管名气多大,都逃不过被嫌弃“无聊”的命运。
02
杜莎夫人蜡像馆选址在前门大街,地段绝对不差,周边游客络绎不绝。
那为什么馆里冷清?
原因很现实,游客数量并不等于付费客流,前门是个综合性消费区,餐饮、购物、文创都在抢人流。
游客更愿意把钱花在能带走的东西上,比如老北京小吃、文创纪念品。
蜡像馆票价不便宜,一次体验就没了,对很多家庭来说性价比不高。
与此同时,商业地产的租金高起,核心地段店铺租金年年上涨,蜡像馆每天只剩百人客流,收入根本覆盖不了成本。
表面上说是租约到期,其实也是主动退出,再续租,亏损更大。
这其实折射出一个普遍问题,许多传统文旅项目,依赖的是一次性消费,抗风险能力极差。
一旦遇到客流下降、租金上涨,就很容易撑不下去。
03
和90后、00后聊旅行,他们最常提的词不是“看”,而是“玩”。
为什么剧本杀火爆?为什么沉浸式展览能一票难求?因为它们能让人“进去”,能让游客成为故事的一部分。
相比之下,蜡像馆的互动感几乎为零,走进去,摆几个姿势拍照,结束。
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这样的体验太单薄,更要命的是,蜡像的文化含量也在弱化。
上一代游客可能会觉得能看到姚明、科比的蜡像很珍贵,但新一代成长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明星和偶像随时能在手机里“遇见”。
他们更愿意为猎奇和沉浸买单。
比如沉浸式话剧、虚拟现实展览、城市露营,这些比站在一堆蜡像前要刺激得多。
换句话说,年轻人花钱的逻辑不是看别人,而是玩自己,蜡像馆没能跟上这股趋势,注定会掉队。
04
北京杜莎关门,让人唏嘘,但它并非个例。
近几年,全国各地不少曾经红极一时的体验馆、主题展接连关停。
原因很相似:缺乏迭代。
文旅产业不是一次性买卖,而是持续更新的过程,游客追求新鲜感,项目如果五年不变,就等着被遗忘。
杜莎夫人蜡像馆在全球有几十个分馆,模式大同小异,缺乏本地化创新。
北京馆十年来几乎没做大规模更新,久而久之,成为了“老梗”。
此外,它还忽略了社交媒体传播的重要性。
年轻人爱去哪里?答案往往是好拍照和能出片的地方,很多新晋展览馆,不管内容深不深,至少在布景上足够吸睛。
而杜莎蜡像馆,除了明星蜡像本身,几乎没有场景化设计。拍照发圈不出彩,自然少有人愿意花钱。
这给整个行业提了个醒:情怀不能当饭吃,名气也不能一劳永逸。
所以,要想在文旅市场站住脚,就得不断创新,让游客愿意二刷或者三刷。
05
北京杜莎夫人蜡像馆的关闭,看似是一个商业案例,实则映射了消费文化的演变。
从曾经的门庭若市,到如今门可罗雀,它告诉我们,没有什么景点是永远不过时的。
年轻人不再满足于看一看,他们要的是沉浸和参与,文旅项目如果固守老套路,只会被新兴玩法淘汰。
换个角度看,蜡像馆的谢幕也未必是坏事,或许它的退出,会为北京的文旅业腾出空间,让更具创造力的新项目登场。
毕竟,城市需要的不只是怀旧的景点,更需要不断涌现的新鲜体验。
一个时代的结束,往往也是另一个时代的开端。
杜莎夫人蜡像馆走下舞台,也提醒我们,消费升级的路上,没有谁能一成不变,唯有不断创新,才能真正续写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