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中美第四轮贸易会谈在西班牙马德里落幕,这场谈判持续了两天,全世界的目光都盯着这里。
等会议一结束,中方代表神情淡定地走出会场,而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却满脸阴郁,甚至带着几分窝囊,让人意外。
要知道,美国官员在以往的中美会谈中,通常要么是一副强硬的样子,要么至少保持冷静,但这次却露出如此复杂的神情,不禁让人好奇,这场会谈到底发生了什么。
甚至于之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美财长还坦诚不会先于欧洲对华加税。
美国财长的无奈
会后中美两方都召开了新闻发布会。
中国方面的表态很坚定。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明确强调,中国不会为了协议而牺牲原则,不会牺牲公平正义,不会牺牲企业利益。
这几句话非常关键,清楚地表明中国的底线:谈判可以继续,但绝不会因为对方的施压而作出不公平的退让。
相比之下,贝森特的言辞就显得矛盾了。
一方面,他抱怨中国提出了“激进”的要求,美国无法答应,因为涉及所谓国家安全;
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强调谈判是“愉快”的,还说中美未来还会继续谈下去。
更微妙的是,当被问及是否会因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而加税时,他居然说除非欧洲也这样做,否则美国不会单独行动。
话外之音就是:美国现在不敢单独挑起更大的冲突,不会首先对华加税。
否则一旦美国动手加税,而欧洲不跟进,那美国就成了孤军作战,代价极大。
这种进退维谷的处境,正是美国财长脸上出现窝囊表情的根源。
贝森特在新闻发布会上硬撑着说这是一次愉快的会谈,但脸上的表情出卖了他。
说愉快只是为了安抚外界,掩盖中美之间的紧张对抗,避免传出“谈崩”的信号。
这种尴尬的场面,正好反映了美国如今在中美关系中的窘境。
为什么美国会如此被动?原因很简单。
首先,美国的经济压力巨大,债务早已突破三十七万亿美元,这个数字让美国国内外忧心忡忡,连马斯克都公开警告政府“再不解决就没救了”。
财政部长自然清楚这种沉重负担意味着什么。
其次,美国法院正在挑战特朗普时期的“对等关税”政策。上诉法院已经裁定超越职权,如果最高法院在十月维持这一判决,美国财政部可能面临高达万亿美元的退税风险。
这等于在财政部长头上悬了一把刀,让他在谈判中更加进退维谷。
特朗普对外表态
就在会谈接近尾声的时候,美国总统特朗普也忍不住插了一脚。
他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说会谈“很顺利”,并强调中美关系依然稳固。
其实特朗普这番话跟贝森特的说辞如出一辙,看似乐观,实则心虚。
为什么他要这么说?原因有两个。第一是对内压力。美国农民和工人是特朗普的重要票仓,尤其是大豆农户。
这些人现在苦不堪言,豆子丰收,却卖不出去,因为最大买家中国迟迟没有下单。
他们已经公开施压,如果特朗普不能尽快跟中国谈妥,那就不再支持他。
这对特朗普来说无异于一个政治炸弹。
第二是对外的困境。特朗普推出的“对等关税”政策已经在国际上饱受质疑,美国上诉法院判定政策违规,如果最高法院也在十月份做出同样裁决,那么美国就要把之前收取的税退回去。
这样一来,他费尽心思打造的强硬形象就会彻底崩塌。
正因如此,不管会谈真实情况如何,特朗普和他的团队都必须表现出“很顺利”的姿态。
他们清楚,如果让外界感觉中美关系陷入僵局,那无论是选票还是国际影响力都会受到打击。
而中国这边的态度则完全不同。中国并不急于求成,也不怕慢慢磨,手里有的是筹码。
正如中方贸易代表所说,中国不会为了协议而牺牲原则,这就意味着谈判可以继续,但中国不会退到让自己吃亏的地步。
不过,这次谈判并非一无所获。
在具体议题上,双方在TikTok问题上达成了框架性共识。
美方要求TikTok的美国数据存储在本地服务器上,并限制部分算法的使用权限,中方则强调数据主权,支持企业间的平等谈判。
最终谈成的结果给中企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也缓解了双方在这一问题上的紧张。
除此之外,在投资壁垒和技术管制方面,也有一些临时的缓和。
例如半导体审查时间缩短,新能源电池的进口限制取消,金融市场进一步向外资开放;
同时,美方暂停新增实体清单,中方推迟对美企的安全审查结论。
这些调整虽然没有触动根本矛盾,但至少说明双方都不愿把局面推向完全对抗。
从更大的格局看,这场会谈折射出国际秩序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过去美国一家独大,可以单方面制定规则,现在多极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中国在谈判中展现出的自信和底气,正是这种变化的写照。
贝森特那张“窝囊”的脸,不仅仅是个人的无奈,更是美国在国际舞台上相对被动的缩影。
接下来,中美还会在几周后迎来第五轮会谈。
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国依然掌握主动权,而美国只能在矛盾中勉强维持姿态。
至于最终会走向怎样的结果,还要看双方能不能在坚持与妥协之间找到平衡。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已经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底气:谈判是为了共赢,而不是一方强压另一方。
美国若想真正化解困境,就必须面对现实,接受一个更加平等和公正的合作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