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罗石芊 徐湘东
9月16日,2025年凉山州首届泸沽湖转山转海节,在风光旖旎的凉山州盐源县泸沽湖畔举行。摩梭人承载千年的文化,在现代绽放新的活力,被更多世人认知。
泸沽湖水天一色
活动现场,除了身着绚丽传统服饰的摩梭人骑马转山、坐船转海,祈求平安、健康与丰收外。在转山转海间,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活动,也为游客们打开了不一样的泸沽湖。
转山转海怎么转?
骑马转山、坐船转海、转来好运
转山转海节,是摩梭人最为盛大庄重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举办。每到节日当天,当地男女老少身着绚丽多彩的民族盛装相聚泸沽湖,骑马转山、坐船转海、转来好运。
开幕式现场
传统延续千年,今年3月,凉山州出台了《关于促进泸沽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把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确定为泸沽湖转山转海节,让这个古老的节日,在新时代得以被更进一步保护和传承。
9月16日,盐源泸沽湖与木里香格里拉湖两地同步举办庆典活动。在盐源泸沽湖的情人牧场上,“转山转海”节拉开序幕。摩梭青年跳起传统甲搓舞、达巴诵经祈福、悠扬山歌与特色乐器演绎,配合猪槽船方阵,为观众带来沉浸式文化体验。队伍盛装出发,骑马绕湖而行,仰望海拔3700多米的格姆女神山,祈求平安、健康与丰收。
猪槽船组成的“转海”船队出发
泸沽湖上,猪槽船方阵整齐排列,当船头的松枝被点燃后,一声令下,众船出海。摩梭儿女站在船头,用歌声传递着祝福和情意,这便是“转海”。
“转海”船队划过蓝色湖面,蔚为壮观
27岁的摩梭人喇格科还记得,小时候,自己的长辈们常背着他转山,长大后,他也曾带着家里人一起骑马转山,划船转海。今年,首届官方举办的转山转海节更是让他非常兴奋,“希望能够通过这个活动,将美好的祝福传递给大家。”喇格科说。
摩梭人在泸沽湖上对唱
“我第一次参加这个活动,感觉很有趣,希望能给自己和家人转来好运。”来自成都的王先生和父母提前2天来到泸沽湖,专程来感受这个特别的节日。
转山转海转商机
43.6亿元文旅项目蓄势待发
转山转海,除了转来好运,还为当地转来了商机。
9月15日,四川泸沽湖景区以“转山转海转商机,聚心聚力聚发展”为主题举办了招商推介会。推介会上全面介绍了泸沽湖的文化底蕴、资源禀赋和发展机遇。
活动现场共推介了泸沽湖文旅小镇开发建设项目、布尔角农文旅融合开发项目、达祖森林研学开发项目等9个覆盖多种业态的文旅项目,全面呼应了泸沽湖文旅的发展需求,总投资约47.6亿元。
推介会现场成功签约泸沽湖星级酒店、泸沽湖景区康养、泸沽湖飞行基地等6个项目,投资金额达7.8亿元。
“当前泸沽湖正锚定‘世界旅游目的地、文化景观遗产地、摩梭家园共富地’三大定位,让千年秘境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向世界展示一幅山水与人文交织的生动画卷。”凉山州摩泸管理局局长、盐源县委副书记杨正伟表示。
“2024年累计进入泸沽湖景区人数为141.08万,实现年旅游总花费7942.7万元,展现出强劲的消费潜力”。据盐源县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的盐源,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西香高速预计2027年底实现阶段性通车,攀盐高速也即将启动建设。未来,盐源县将融入“5小时成都、昆明经济圈”,游客通达性将大幅提升,“朝赏都市繁华,暮宿泸沽湖畔”的旅行方式将成为现实。
致敬民族文化
在非遗中认识泸沽湖
泸沽湖水域面积达56.74平方公里,碧波荡漾,风光旖旎,除了转山转海,在湖畔住着蒙古、纳西、藏族等12个常住民族,人文底蕴深厚。
9月16日晚,2025年环球人物年度盛典·民族文化守护者致敬之夜活动在泸沽湖畔举行,12位民族文化守护者齐聚一堂,他们之中包括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文化学者和基层文化工作者,活动旨在以崇高的敬意与掌声,致敬这些守护文化根与魂的英雄,聆听他们守护民族文化的故事。
喇建莉(左一)正在制作摩梭服饰
舞台之外,泸沽湖畔的寻常村落里,摩梭医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喇品德、摩梭服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喇建莉和摩梭古法非遗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喇建瑛父女三人正在守护着摩梭人千百年来的文化。他们把家打造成摩梭非遗工坊,用三间房,隔出三个非遗世界。
“现在游客来到泸沽湖都可以免费参观我们的摩梭非遗工坊。我们也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摩梭文化更广泛地推广出去。”喇建瑛说。
喇建瑛在摩梭非遗工坊门口
为推动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当地设立了摩梭文化传习基地,常态化开展纺织、歌舞、达巴经文等非遗教学,定期举办成丁礼、篝火晚会、转山转海等民俗活动,推动传统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引导游客从观赏者转变为参与者和传播者。
目前,盐源县有1项国家级、12项省级和17项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这些非遗代表性项目共同生长在盐源大地之上,继续讲述着属于这片土地独有的文化和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