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南宁9月19日消息(记者梁瑜琳 见习记者滕艳娇)9月18日,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魅力之城”桂林展区内,数智人“桂灵儿”正用东盟语言为观众指引路线——这个全国首个16K超写实文旅数智人,既能切换东盟十国特色服饰,还能精准推荐桂林旅游攻略。而不远处,一场更吸睛的“人机共演”正在上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恭城油茶”传承人周黎维手持茶杵,与机器人“阿宝”默契配合,前者把控火候与风味,后者精准完成捶打茶叶、添水等标准化动作,油茶的清香与科技的新鲜感交织,让展台前挤满了驻足观众。
东博会“AI桂林甲天下”展区中,机器人与非遗传承人协作演示恭城油茶制作(央广网见习记者 滕艳娇 摄)
“老手艺遇上机器人,不是取代,而是让非遗更易被年轻人接受。”周黎维一边翻动茶锅,一边向观众解释,“机器人的动作稳定规范,能把打油茶的基础流程清晰呈现,我们传承人则负责传递技艺里的‘门道’,比如什么时候添水、火候怎么调,这种搭配能让更多人看懂油茶文化。”桂林市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工作推进中心副主任廖国新补充道,机器人“阿宝”搭载了AR技术,是专门为非遗展示研发的辅助设备,“这是桂林用AI赋能文化传承的尝试,希望通过科技打破传统非遗的传播边界。”
东博会“AI桂林甲天下”展区人气火爆,吸引众多观众(央广网见习记者 滕艳娇 摄)
这场特色表演,来自展馆“万象桂林”板块——作为三大板块中的“文化+科技”核心区,这里还藏着更多智慧体验。桂林智神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智云即弹AI吉他前,观众跟着平板APP的节奏提示,就能弹出《山歌好比春江水》;杭州气味王国的脖戴式数字气味播放器,随视频同步释放桂花香、米粉香,让“桂林味道”可闻可感。“我们想通过AI重构旅游体验,从‘看风景’变成‘沉浸式玩风景’。”廖国新说,目前桂林的漓江游船已装上智慧“电子眼”,通过智能感知构建安全防线,“连游船服务都在向数字化升级”。
工作人员向印尼参展嘉宾介绍脖戴式数字气味播放器(央广网见习记者 滕艳娇 摄)
展馆另外两大板块,同样藏着AI与山水的融合密码。“漓江渔歌”板块里,莫比乌斯环形屏幕流转着漓江秀色,阳朔遇龙河景区大数据平台实时跳动着水质、生物多样性数据,1000余条电动竹筏的模型旁,工作人员指着机器狗模型介绍:“以前靠人巡逻,现在它能实时监测环境,效率提高了40%以上。”
东博会“AI桂林甲天下”展区内,观众排队体验“桂林山水奇缘AI拍照机”(央广网见习记者 滕艳娇 摄)
“通江达海”板块的船型互动装置前,观众通过AI换装系统试穿东盟服饰、生成数字写真。工作人员介绍,展馆推出的“山水礼遇”打卡活动,已吸引不少观众集齐三大板块的AI互动照片兑换礼品。开展两日,展区参观人数已超4万人次,预计本周末的公众开放日还将迎来客流高峰。
据了解,此次桂林展区的“AI桂林”文旅大模型及数智人“桂灵儿”,是全国首个聚焦“世界级旅游城市”的智慧文旅应用。“我们希望借东博会平台,让更多人看到桂林不仅有山水,更有智慧转型的活力。”廖国新表示,下一步桂林将深化AI在生态监测、文旅服务等领域的应用,推动传统旅游城市向世界级智慧旅游城市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