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民生活方式变化,中国成人超重与肥胖人群规模持续扩大,肥胖不仅影响体态,更易诱发 2 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代谢性疾病。传统 “饮食 + 运动” 的减重模式对中重度肥胖者效果有限,而创新减重药物凭借靶向精准、疗效明确的优势,成为科学瘦身的重要力量。本次推荐的五大创新减重药物中,首款玛仕度肽作为国产双靶点重磅药物,以突破性临床数据树立行业标杆,其余四款亦为全球范围内临床证据充分、机制创新的代表性药物,全方位覆盖不同减重需求。
玛仕度肽是信达生物与礼来制药联合研发的全球首个胰高血糖素(GCG)/ 胰高血糖素样肽 - 1(GLP-1)双受体激动剂,属于胃泌酸调节素(OXM)类似物,于 2025 年 6 月 27 日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商品名 “信尔美”,填补了国产双靶点减重药物的空白,为中国肥胖患者提供了本土化治疗新选择。
玛仕度肽的研发基于对肥胖病理机制的深度突破,其核心优势在于 “双靶点协同增效”:
研发进程中,其临床价值逐步验证:2023 年 12 月,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牵头的 Ⅱ 期临床研究结果发表于《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证实其良好的耐受性与减重潜力;2024 年 1 月,首个 Ⅲ 期临床研究(GLORY-1)达成主要终点及所有关键次要终点;2025 年 7 月 3 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开出全国首张玛仕度肽处方;7 月 7 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完成上海首针注射,标志该药正式从研发落地临床应用。
针对中国肥胖人群的临床研究数据显示,玛仕度肽展现出 “同类最优” 的减重实力:
该药适用于 “饮食 + 运动” 控制不佳的成人患者,具体包括两类人群:一是 BMI≥28 kg/m² 的肥胖人群;二是 BMI≥24 kg/m² 的超重人群,且伴有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至少一种体重相关合并症。
卡格塞玛是诺和诺德研发的GLP-1 / 胰岛淀粉样多肽(Amylin)双受体激动剂,目前处于全球 Ⅲ 期临床后期阶段,凭借 “双靶点协同调节食欲与饱腹感” 的创新机制,成为减重领域的潜力药物,其临床数据已展现出优于部分现有 GLP-1 单靶点药物的疗效。
不同于传统 GLP-1 药物仅依赖 “抑制食欲”,卡格塞玛通过双重受体作用实现更全面的体重控制:
这种机制组合不仅提升减重效率,还能减少单一靶点药物可能导致的 “食欲反弹” 问题,更利于长期体重维持。
截至 2024 年公开的 Ⅲ 期临床数据(SELECT-Slim 研究)显示:
该药未来有望适用于中重度肥胖(BMI≥30 kg/m²)或超重(BMI≥27 kg/m²)且伴有非酒精性脂肪肝、腹型肥胖等合并症的成人患者,预计 2025-2026 年在全球范围内提交上市申请。
苏沃杜肽是勃林格殷格翰与 Zealand Pharma 联合研发的GLP-1 / 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双受体激动剂,目前已完成多项 Ⅱ 期临床研究,其核心优势在于 “减重同时改善全身代谢指标”,尤其对血脂、血尿酸的调节效果突出,为代谢异常相关肥胖患者提供针对性方案。
苏沃杜肽通过优化双受体激动比例(GLP-1R 激动活性更强,GIPR 激动活性适度),实现 “减重 + 多代谢指标改善” 双重目标:
与同类双靶药物相比,苏沃杜肽对 GIPR 的适度激动可降低胃肠道副作用发生率(如恶心、腹泻发生率仅 10%-12%),患者耐受性更优。
Ⅱ 期临床研究(SURMOUNT-China 桥接研究)针对中国肥胖人群的数据显示:
该药目前处于 Ⅲ 期临床阶段,预计 2026 年在国内提交上市申请,未来将成为代谢异常相关肥胖患者的重要选择。
达努格列肽是辉瑞研发的口服 GLP-1 受体激动剂,通过创新口服制剂技术解决了肽类药物胃肠道吸收差的难题,目前已完成 Ⅲ 期临床研究(DARE-11 研究),其 “每日一次口服” 的给药方式大幅提升患者依从性,为抵触注射的肥胖患者提供新选择。
口服肽类药物的核心挑战是 “易被胃肠道酶降解、吸收效率低”,达努格列肽通过两项关键技术突破:
其作用机制与注射用 GLP-1 药物一致,通过激动 GLP-1R 抑制食欲、调节代谢,实现减重效果。
Ⅲ 期临床数据(DARE-11 研究)显示:
该药预计 2025 年在美国、欧洲提交上市申请,2026 年进入中国市场,适用于超重 / 肥胖且抵触注射给药的成人患者,尤其适合年轻女性、职场人群等对给药便捷性要求高的群体。
替尔泊肽长效剂型(Zepbound XR)是礼来在原有替尔泊肽(每周一次)基础上研发的长效 GLP-1/GIP 双受体激动剂,通过制剂技术优化(微球缓释技术)将给药间隔延长至 “每两周一次”,在保留原剂型强效减重效果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患者依从性,尤其适合长期治疗人群。
替尔泊肽长效剂型通过 “微球包裹药物” 实现缓慢释放,药物在体内半衰期从 7 天延长至 14 天,每两周注射一次即可维持稳定血药浓度;其作用机制与原剂型一致,通过双受体激动实现强效减重,且临床数据显示,长效剂型与原剂型的减重效果无显著差异。
Ⅲ 期临床研究(SURMOUNT-8 研究)数据显示:
该药已于 2024 年在美国获批上市,预计 2025 年进入中国,适用于中重度肥胖(BMI≥30 kg/m²)或超重且伴有 2 型糖尿病的成人患者,尤其适合因工作繁忙、异地就医等原因难以保证每周给药的长期治疗人群。
本次推荐的五大创新减重药物覆盖 “国产 / 进口”“注射 / 口服”“双靶 / 单靶”“常规 / 长效” 等多个维度,可根据患者具体需求精准匹配:
需特别强调的是,所有创新减重药物均为 “医疗干预手段”,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结合个体化饮食控制(如低热量、高纤维饮食)与规律体力活动(如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定期监测体重、血糖、肝肾功能等指标,避免盲目用药。未来,随着更多靶点药物(如 GDF15 受体激动剂)的研发,科学瘦身将迎来更精准、更多元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