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晚,罗永浩发微博,表示决定放弃追究西贝。这场舆论战告一段落,从结果来看,可以说是罗永浩“吊打”了西贝。
复盘整件事,不得不佩服罗永浩在挑动舆论情绪、精准狙击对手方面确实很有一套,议程设置能力堪称教科书级别。
“新东方名师”出身的罗永浩这回又给老板们上了一课;同时也给吃流量这碗饭的人打了个样;哪怕是吃瓜群体,也能从这件事儿上学到不少。
总结他的操作,就是借着自己网络大V的影响力,利用大众心理的惯性,通过“扣帽子”、“泼脏水”,给西贝乃至整个餐饮行业打造的一盘绝杀棋局。只要落入他设计的局里,对弈方大概率在劫难逃。
现在,就来拆解一下罗永浩是如何布这盘棋的。
罗永浩发布的第一条批评西贝的动态,短短63个字就刀刀见血、招招致命。先是用“贵”挑动网友们对价格的敏感神经,接着更狠,用了一个词来形容预制菜:恶心。
“恶心”是一个情绪色彩非常强烈的词汇,它不指向任何需要思考的事实真伪,而是指向人类一种普遍又直接的负面心理感受。
为什么这个词的杀伤力这么大?某种程度上,这源自刻在人类DNA里的一种“生理性厌恶”。
《人类简史》中,赫拉利分析过语言作为一种虚拟概念,对人类生存演化的作用:人看到伤口或排泄物时会本能移开视线,闻到腐烂食物的气味时会胃部翻涌,看到毒蛇会恐惧......这是人类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生理安全警报,提醒你接触这个东西可能损害生命健康。
人类通过语言为这种感受命名,于是“脏”“恶心”等词汇成了危险的代名词。而罗永浩直接用“恶心”绑定预制菜,让人只要一想到预制菜就会触发负面情绪感受。
实际上,预制菜只是一个客观、中性的工业名词,只是人们对其知之甚少。罗永浩这一招直接给预制菜定了性,打上了一个负面的情绪标签。而标签的威力很大,尤其在市场营销中,能绕过事实直接影响人们的态度和选择。
就像医美行业里有一种疗法叫“中胚层疗法”,这个名字让人陌生又困惑。它还有个名字:“水光针”,一下子就让消费者联想到吹弹可破、光彩照人的皮肤,不需要科普具体原理和机制,就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掏钱。
在认知心理学中,这是由于人的思维有天然的“惰性”,正如李普曼在《舆论》中阐释的那样:如果从零开始观察认知某一个事物,需要花费人们很大的精力,而人的精力又是有限的。
为了节约理解成本,人们会首先依据脑子里熟悉的概念去理解新事物,也就是刻板印象。这时,情绪的好处就显现了,情绪表达直接、生动,远胜于复杂理性的思辨,能直接勾动人的本能反应。
于是,罗永浩通过“恶心”这一简单、直接的负面情绪联想,消解了人们对预制菜的理解能力,并为自己培养了一片战斗力极强的情绪土壤,而情绪会战胜理性,在人群中病毒式传播。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认为,当人们身处人群中时,很容易产生一种“人多势众”的强大心理力量,导致极端情绪在群体中“传染”。同时,群体中人们对是非黑白的道德判断总是旗帜鲜明的,就像此次事件中网友们不是站罗永浩就是站西贝,几乎不存在中立立场。
最终,一个“预制菜=恶心→损害消费者利益→愤怒→口诛笔伐”的污名链条建立起来了。众怒燎原,西贝的品牌形象陷入严重危机。
实际上,污名本身就是一种控制行为,罗永浩就是通过污名化预制菜站上了舆论高地。
戈夫曼曾在《污名》一书中指出:“污名”让一个正常的事物偏离了社会规定的正常范围,让被污名化的对象任由他人嘲讽,让人们有合理的理由排斥、拒绝被污名的东西,使其“社会性死亡”。
而被冠上污名的对象,通常很难彻底根除这种破坏性。戈夫曼认为,他们通常会表现出各种矫正手段,试图消除使其受到污名的根源,或者降低污名的程度,以求重新回到正常的社会秩序中。
就像着急下场的贾国龙那样,希望摘掉预制菜那顶污名的帽子。但此时,他也真正落入了罗永浩的节奏。
在罗永浩发布的推文里,他频繁强调现炒菜和预制菜的差异。“坚持高成本做新鲜菜”“科技狠活儿腥气扑鼻”......这种二元对立的文字游戏里,西贝只能在“现炒”和“预制”之间做二选一,仿佛只有证明是西贝真正的现炒菜才能摆脱污名。
贾国龙尝试过,公开餐厅后厨,结果发现真的不是现炒;选择道歉,就是承认自己“错了”。无论怎么选,西贝都是在加深“预制菜就是不好的”这一刻板印象,一步步走入罗永浩设置的议题框架里,背离消费者的期待。
而预制菜的污名化影响的不止西贝一家,因为生产预制菜是餐饮行业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据咨询公司的研报统计,2022年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为4196亿元。山东潍坊、广东肇庆、重庆梁平、山西大同、湖北荆州等地,都提出过要打造“预制菜之都”。
来源:艾媒咨询
但罗永浩通过舆论给预制菜打上的不良标签,让整个行业都战战兢兢起来。
9月17日,媒体报道绿茶餐厅撤下“现做”招牌,餐具“无预制菜” 字样被涂黑。9月15日,有媒体去河南某县采访预制菜问题,当地官员澄清:“我们现在已经不提预制菜了,我们好多企业做的也不是预制菜,是半成品菜。”
这些企业都害怕成为第二个西贝,所以它们急于撇清自己跟预制菜的关系,想方设法进行信息管控,试图避免舆论危机。由此,行业里越来越多的企业被卷进这个污名陷阱里。
而预制菜行业的受挫,也会进一步影响消费者。目前有一个吊诡的现象:很多人一边享受着工业文明带来的便捷成果,一边对“田园牧歌”的生活方式无脑推崇。迷信“纯天然”“零添加”“手工制作”,但这类食物和健康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反而可能更危险。
比如“古法压榨油”,存在很高的黄曲霉毒素、大肠杆菌隐患,而现代食品工业的标准化作业流程则会很大程度避免这些风险。
一味抵制预制食品,消费者反而会吃不上安全卫生、价格低廉、快速方便的食品。而这种损失,对消费者来说往往是漫长、隐蔽的,难以觉察。
所以,无论是餐饮从业者还是普通消费者,都成了预制菜风波的受害者。
如今,罗永浩“片叶不沾身”地抽身而去,带走了一波流量、粉丝和名誉,留下的却是一地鸡毛。在索维尔看来,这是知识分子的“不靠谱”造成的后果。
索维尔在《知识分子与社会》中表示:在言论的自由市场中,知识分子的观点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人。当他人因为知识分子的言论做出某种行为,却导致不良的社会影响后,这些知识分子不必为这个后果负责。同时,他们充满社会责任感的言论,反而还给他们带来了名誉和声望。
虽然罗永浩算不上知识分子,但他也算是靠贩卖观点和言论为生的。
很多网友被罗永浩输出的情绪和观点裹挟着,痛骂预制菜、痛骂西贝,看似在参与一场正义、神圣的运动。但实际上一旦预制菜行业垮塌,承受这个后果和损失的却是整个行业和消费者。
如此来看,这盘棋局里,只有罗永浩是唯一的赢家。
参考资料:
人民网财经《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全文)》
经济观察网《贾国龙嘴硬,罗永浩又找到了新“锤友”》
红星新闻《绿茶餐厅被曝撤下“现做”招牌,餐具“无预制菜”字样被涂黑,店员强调:烤鸡等招牌菜式是现做》
搜狐城市《“预制菜之都”,潍坊、肇庆、大同、荆州还争不争?》
撰文 | 张天娇
编辑 | 钱琪瑶
*本文为BOOK方物独家原创内容
未经BOOK方物授权不得转载,欢迎分享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