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沉沉,社区门诊的灯还亮着,大爷一瘸一拐地走进来,脱下鞋子的瞬间几乎疼得吸冷气:“医生,我这脚踝又肿又热,连被子碰一下都要跳起来。”医生看了看,叹了口气:“典型的急性痛风发作。”
他有些委屈:“我也没吃什么大鱼大肉啊,怎么老了反而得这个病了?”其实,这样的场景在门诊里常见得很,很多人觉得痛风和高尿酸是年轻人喝酒吃海鲜才会有的问题。
但临床数据显示,尿酸过高和关节的损伤,常常是从双脚悄悄开始的,特别是脚踝,往往是最早发出“警报”的部位。
身体就像一个警钟,在尿酸持续升高时,会通过一些细微信号提醒我们,如果忽视了,就可能迎来疼得彻夜难眠的急性发作。
不少人第一次发作时,都觉得是扭伤、拉伤或者风湿,结果拖到关节红肿发热才来就医。事实上,尿酸就像水壶里的水垢,当浓度长期超标,就会在脚踝、脚趾这些末梢关节形成尿酸盐结晶。
随着时间推移,结晶刺激滑膜,引发剧烈炎症反应。脚踝是承重关节,又远离心脏,血液循环较慢,更容易让尿酸结晶沉积,所以常常成为最早的“受害者”。
一旦脚踝开始出现无缘由的红、肿、热、痛,就要考虑是不是高尿酸在作怪,尤其是半夜痛醒、痛得无法走路时更要警惕。
中华医学会风湿免疫学分会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已超过13%,城市男性更高,而超过一半的痛风患者,第一次发作都发生在下肢关节。
脚踝出现的信号往往有四个阶段。最轻微的,是酸胀和轻度隐痛,很多人以为是走多了或者落枕,其实这是关节炎症的前奏;
接下来可能出现轻微红肿,摸起来有些热,活动时疼痛加重,尤其是上下楼时明显;第三阶段是剧烈疼痛,往往在夜间突然发作,痛得不敢碰床单,皮肤发红发亮,关节活动受限;
再严重的就是反复发作甚至出现痛风石,关节变形,走路困难,严重影响生活。医生提醒,一旦出现这些情况,最好抽血查个尿酸,必要时做关节超声或X片,尽早判断是否为高尿酸导致,越早干预越能避免反复发作造成不可逆的关节损伤。
尿酸升高的原因很多,并不只是吃海鲜喝啤酒。首先是体内尿酸生成过多,比如长期喜欢高嘌呤食物、甜饮料,或者肥胖、代谢综合征导致嘌呤代谢异常。
其次是排泄减少,肾功能下降、长期用利尿剂降压药的人尤其容易尿酸积累。还有一些人天生肾小管排酸能力差,家族中常有人早早痛风,这类人哪怕饮食很清淡,也容易中招。
中老年人因为肾小球滤过率逐年下降,尿酸排泄能力更弱,所以常常到了五六十岁才第一次发作,让人误以为是“突然得病”。其实,尿酸在血里早已积累多年,只是到这个时候才爆发。
想要减少脚踝的“警报”,最根本的是控制血尿酸水平。饮食上要注意减少高嘌呤食物,比如动物内脏、海鲜、火锅底料,啤酒和高果糖饮料更要少喝。
多喝水,每天1500到2000毫升,促进尿酸排泄。多吃碱性食物,如蔬菜、水果、牛奶,有助于尿酸溶解排出。
体重超标的人要减重,研究显示,体重下降5%-10%,血尿酸水平平均能下降60-80 μmol/L。规律运动也很重要,推荐快走、骑车、游泳等中等强度运动,但痛风发作期要避免剧烈活动,以免加重炎症。
戒烟限酒,特别是啤酒、黄酒要严格限制,因为酒精会抑制尿酸排泄。对于血尿酸始终居高不下的人,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尿酸药物。
坚持定期监测,把尿酸控制在360 μmol/L以下,有痛风石或关节损害的患者则需更严格控制在300 μmol/L以下。
当脚踝已经出现疼痛和红肿时,切勿忍耐或自行乱用止痛药,应及时就诊,遵医嘱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等药物控制炎症,并注意抬高患肢、局部冰敷缓解症状。
急性期过后,不要马上停药或松懈,而要坚持长期管理,防止复发。医生通常建议每3-6个月复查尿酸和肾功能,根据情况调整方案。
很多人以为痛风不可避免,其实它完全可以被控制好。早期识别脚踝的这些细微信号,就等于提前拉响了警报,给身体一次机会避免更大的损伤。
老年人要记住,健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每一天的积累。不要等到疼得彻夜难眠才后悔没管好嘴,不要等到关节变形才想起运动和减重。
今天就从多喝一杯水、少吃一次火锅、早点睡觉开始,让尿酸慢慢降下来,让脚踝安静下来。
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让医生结合血尿酸、肾功能、影像学结果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才能最大限度保护关节,远离痛风困扰,让晚年生活多一点从容和舒适。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尿酸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基于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茯苓-慧苡仁药对治疗高尿酸血症作用机制研究网络首发赵耕:曹佳璐:袁文征·郑冰元·梁可 >中西医结合慢性病杂志2025-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