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来,天气渐凉,早晚温差增大,空气逐渐干燥,正所谓“秋燥至,宜润养”。
在中医理论中,秋属金,对应肺,而肺主皮毛,司呼吸,其精华所依赖的为津液。若津液不足,则易生干咳、口干、便秘、皮肤干燥等症状。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秋气肃杀,宜收藏”,意在提醒人们顺应秋令,收敛阳气,调养阴液,以防秋燥伤身。
因此,秋季养生,关键在于润燥养阴、健脾养肺、固肠止泻。而食养药膳,正是这一理念的最佳实践。
药食同源,食材不仅为身体提供营养,也可调理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气血。
近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举办的“饮食中的中医养生”主题发布会上,专家强调,合理搭配药膳,对秋季健康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以下,便是三款应季药膳,兼顾传统理论与日常可行性,给大家作一整理,方便参用。
一、枸杞百合润肠汤——滋阴润燥,缓解秋燥
材料:枸杞10克、百合15克、梨1个、蜂蜜适量
枸杞味甘,性平,入肝肾经,可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百合甘微苦,性微寒,入肺、心经,具有清心润肺、止咳安神之功;梨性凉,味甘酸,可生津润燥、清热化痰。
制作方法简单:梨洗净切块,与枸杞、百合同煮30分钟,待温热后加入适量蜂蜜调味即可。
此汤尤其适合阴虚体质及秋季干燥人群。
中医认为,秋季若津液亏损,常见口干咽燥、鼻燥、便秘,枸杞百合润肠汤能有效滋阴润燥。《本草纲目》记载:“百合主心肺燥热,久服轻身不饥。”
由此可见,药膳不仅调理体质,也有防病延年的价值。
二、山药莲子粥——健脾益胃,固肠止泻
材料:山药30克、莲子15克、大米100克
山药甘温,入脾、肺、肾经,健脾补肺、益肾涩精;莲子甘涩,性平,入脾、肾、心经,可补脾止泻、养心安神;大米平和,易于消化吸收,可调和药性,增强脾胃运化能力。
制作方法为:将山药去皮切块,莲子去芯,与大米同煮成粥,早晚温热食用。
此粥适合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人群。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脾虚则水湿内生、肠道不固,《黄帝内经·素问·脾经篇》有云:“脾者,运化水谷,主升清。”
此粥通过健脾固肠,可改善秋季多发的脾虚泄泻、食欲不振等症状,亦是秋季养胃的佳选。
三、四神汤——健脾祛湿,提高免疫力
材料:茯苓、莲子、芡实、山药各适量
茯苓甘淡,性平,入心、脾、肾经,健脾利水、安神;莲子补脾益肾、止泻安神;芡实甘涩平,入脾肾经,能固精补脾、止泻涩肠;山药健脾补肺、益肾。
将四味材料洗净,加水文火煮至熟烂,温热饮用,可健脾祛湿,增强体质。秋季虽天气干燥,但湿气亦不可忽视,尤其是脾虚湿盛之人,常表现为倦怠、身体沉重、食欲不振。
四神汤通过调理脾胃、祛湿固肠,能在秋季防病保健中发挥重要作用。《本草从新》记载:“茯苓,利水渗湿,安心神,久服轻身不老。”
此汤不仅有助于防治秋季湿困,还能提高机体免疫力,顺应自然节律。
中医讲究“天人相应”,《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人体的生理变化,与四时气候息息相关。
秋季气肃而燥,顺应时令养生,即可少病无恙、精气充足。而食养药膳,正是将中医理论落到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践,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改善体质,达到防病养生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药膳虽好,但应因人而异、适量为宜。体质偏热者不宜过多食用性温食材,阴虚燥热者则应多选润燥滋阴的食材。同时,秋季饮食应避免过于油腻、辛辣,清淡而富含水分的食材最为适宜。
除此之外,秋季养生还应配合作息调养、适度运动。早晚温差大时,可选择晨练、太极或散步,既增强肺气,又促进血液循环。睡眠方面,应顺应“早卧早起”,防止阴精耗损,增强机体抵抗力。
秋天是收敛、润养的季节,顺应自然、调养身心,方能安度寒凉。
《黄帝内经》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养生亦如此,顺天应时,方能不惧秋风干燥,保持健康与活力。
枸杞百合润肠汤、山药莲子粥、四神汤,这三款应季药膳,既有传统中医理论支撑,又贴近现代生活,实为秋季养生的佳选。
通过合理饮食与生活调养,每个人都能在金风送爽的季节里,做到润而不滞、健而不燥,身心舒畅,秋日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