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迪士尼的法务,业内都流传一个段子:“哪怕你在荒岛上画个米老鼠,第二天迪士尼律师都能顺着海流找到你。”
这本来是个笑话,结果到了AI时代,真成了现实。
最近,国内AI独角兽MiniMax旗下的“海螺AI”就被迪士尼、环球影业和华纳兄弟三大好莱坞巨头联合起诉,理由很直接:“你家AI大模型,拿我们的经典IP来训练,还让用户一键生成‘正版’达斯·维达和各种好莱坞角色,这算哪门子创新?”
这次不是个案,AI“版权风暴”正席卷全球
这场版权官司其实早有苗头。
今年6月,好莱坞三巨头分别起诉了美国的Midjourney,理由和现在如出一辙:未经授权抓取、训练和输出高度相似的IP内容。
MiniMax这回只是“中枪”的最新一位。
针对MiniMax的起诉书厚达119页,里面堆满了58份证据,从侵权示例到产品宣传、用户截图、专家分析一应俱全,显然是有备而来。
律师张京就直言,这类案件大概率以和解收场,但先期判决和赔偿标准会为整个行业定规则。
AI版权纠纷的爆发,其实意味着行业野蛮生长的红利期正在终结。
MiniMax的海螺AI主打一个“口袋里的好莱坞工作室”,但在好莱坞三大巨头眼里,这就是“光明正大的版权搭便车”。
起诉书里,三大公司把MiniMax的侵权分成了三个环节:
· 训练阶段: 指控MiniMax未获授权,通过抓取、清洗互联网(甚至盗版渠道)的视频、图片、音频,把海量好莱坞IP塞进自家AI模型。
· 生成阶段: 用户只需输入简单提示词(比如“达斯·维达在死亡星”),AI就能生成细节丰富、和原作极为相似的图像和视频,“比原作还原度还高”。
· 推广阶段: MiniMax不仅公开展示这些生成内容,还用IP角色做广告吸粉,甚至还给内容加自家水印,“系统性鼓励侵权”。
更让好莱坞恼火的是:MiniMax技术上能过滤暴力和裸露内容,但就是不愿设版权屏障。 这让对方认定MiniMax主观上有侵权意图。
三巨头要的不仅是MiniMax的侵权利润,还要求最高每部侵权内容赔偿15万美元,最狠的是:“永久禁令,禁止MiniMax用原告内容训练AI,生成相关IP。”
眼下,AI行业从“先污染、后治理”到“合规发展”的步伐加快。
MiniMax虽然靠着大模型和多模态AI冲进了全球市场,还谋划上市,但随着行业规模暴涨,版权“还债时刻”已经到来。
目前来看,不管是个案判决还是行业新规,都会推动AI版权市场加速成熟。
长远看,AI和内容方的博弈会从“火拼”变成“磨合”。
AI公司得补版权课,行业才能真正健康发展。
结语:AI行业的野蛮生长窗口正在关闭,合规才是未来的主旋律。
现在的MiniMax,不过是所有AI玩家都要面对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