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血管斑块,不少人可能觉得 “斑块小、没症状就不用管”,甚至有人查出后也只当是 “血管老了的正常现象”。但在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北京融科医院,从事中医心血管临床 30 余年的陈广垠主任提醒:90% 的人都低估了血管斑块的破坏力,尤其是从中医视角看,它绝非 “小毛病”,而是会不断 “恶化” 的健康隐患。
别被无症状误导!血管斑块核心是 “痰瘀互结”
很多人查出颈动脉斑块且无头晕、胸闷等症状,便忽视调理。陈广垠主任指出,中医认为血管斑块的形成与长期饮食不节、情志不畅、久坐少动等有关,脾胃运化失常、痰湿内生,同时气血运行受阻、瘀血渐生,痰湿与瘀血缠结附着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
即便斑块初期未堵塞血管,痰湿、瘀血也会持续堆积,导致斑块增大变硬;但若斑块破裂引发血栓,可能瞬间堵塞心脑血管,导致心梗、中风等。
老中医提醒:血管斑块有 3 个易被忽略的危害
陈广垠主任在临床中发现,患者对斑块危害的认知多停留在表面症状,却忽视以下隐性影响:
1. 阻碍气血运行,损伤脏腑功能
出现心慌、气短、记忆力下降、头晕等症状,长期还可能诱发高血压、糖尿病等并发症。
2. “痰瘀流窜”,引发多部位血管问题
中医认为 “气血周流全身”,若体内痰湿、瘀血未清除,会随气血流动在其他血管 “沉积”,堵塞冠状动脉可引发冠心病,堵塞脑部血管可导致脑梗塞,堵塞下肢血管则可能出现下肢发凉、间歇性跛行,严重时需截肢。
3. 忽视习惯问题,斑块易复发
部分患者查出斑块后仅依赖药物控制,却不调整生活习惯。陈主任强调,中医讲究 “标本兼治”,斑块是 “标”,体质是 “本”。若仍保持不良习惯,脾胃运化功能持续受损,痰湿、瘀血不断生成,即便暂时控制斑块,也易复发或加速发展。
调理血管斑块:重 “调体质” 而非仅 “消斑块”
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北京融科医院是一家以中医药为特色的国家医保定点医院,陈广垠主任在其带领下也将中医药特色贯穿于临床调理中。他表示,调理斑块的核心是改善 “痰瘀体质”,恢复血管通畅,调理遵循 “一人一方”。
1.需先明确患者体质类型:
痰浊壅盛型:常见体型偏胖、舌苔厚腻、易犯困、大便黏滞,以 “健脾化痰” 为主,常用茯苓、白术、陈皮等药材。
气虚血瘀型:表现为乏力、气短、手脚麻木、舌质暗紫,重点 “补气活血”,用黄芪、当归、川芎等促进气血运行。
肝肾阴虚型:多见于中老年人,伴头晕耳鸣、失眠多梦、口干咽燥,需 “滋阴养肝”,用枸杞、女贞子、丹参等,避免 “阴虚生内热” 加重斑块不稳定。
2.定期监测,早发现早干预
陈主任建议,40 岁以上人群,或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吸烟、熬夜习惯者,每年做一次颈动脉超声;同时结合中医 “望闻问切”,通过观察舌苔、触摸脉象,更早发现 “痰瘀” 迹象,及时调理。
最后,陈广垠主任强调:血管斑块并非 “老年病”,如今 30 多岁的年轻人因长期熬夜、外卖饮食,也可能查出血管斑块。但只要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改善体质,就能有效控制斑块发展,甚至实现早期斑块 “逆转”。而重视斑块干预,早调理才是对血管健康的关键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