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咽癌是头颈部常见恶性肿瘤,全球60%病例集中在中国,尤以华南地区为甚。鼻咽癌治疗以放疗为主,早期鼻咽癌的治愈率70%以上,放疗如同精准的“生命光束”,为无数患者带来生存希望。但在这些射线穿透鼻咽部深部肿瘤时,邻近器官——耳朵正默默承受着看不见的损伤。据文献报道,鼻咽癌放疗后双耳听力下降发生率高,约为 40%~80%,听力下降以感音神经性耳聋为主,部分患者可伴耳流脓、耳鸣,严重影响患者日常交流及生活质量。
9·28国际聋人日来临之际,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采访时提醒,鼻咽癌放疗后耳聋患者可通过人工耳蜗植入手术,“重获新声”。
33岁的刘女士9年前确诊鼻咽癌后进行了放疗,放疗后出现双耳反复耳闷、听力下降,诊断分泌性中耳炎,置管后遗留鼓膜穿孔长期流脓。近3年双耳听力严重下降,佩戴助听器亦无法听清,只能靠手机语音及写字交流,长期向单位告病假待在家,回避社交,情绪低落,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一年前,刘女士到中山一院耳鼻咽喉科门诊就诊时,被诊断为双耳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双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医生建议她先修复鼓膜,再行人工耳蜗手术,但因为鼻咽癌放疗后需行定期行颅脑磁共振检查,而耐受3.0磁共振检查的人工耳蜗费用昂贵,刘小姐决定先修复鼓膜,术后一直筹钱准备中。
2025年3月人工耳蜗集采政策实施后,人工耳蜗费用显著降低。刘女士接受全麻右耳人工耳蜗植入术,术后开机,右耳重新听到久违的美妙声音。
为何鼻咽癌放疗后大多数患者双耳听力都会下降?中山一院耳鼻咽喉科方淑斌副研究员解释,鼻咽癌放疗后患者听力下降,常见原因是放疗射线对听觉通路的损伤,其中放疗射线损伤内耳毛细胞及听神经,导致感音神经性聋,为主要原因。放疗后听力下降可分急性期及迟发期,急性期为放疗后1年内,多为中耳积液引起的传导性耳聋;迟发期,放疗后1—5年,为感音神经性耳聋,不可逆且逐渐加重。因此,建议鼻咽癌放疗期间及放疗后,定期到耳鼻咽喉科进行听力监测(如纯音测听、声导抗),若出现听力下降,需尽早就医评估,排查是否中耳积液等,早期干预,部分可逆。
鼻咽癌放疗后双耳聋,大多逐渐加重,最终听力丧失,导致患者无法感知环境声音(如警报、对话),增加跌倒意外风险;沟通障碍可产生焦虑、抑郁,出现社交恐惧、认知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此外,中青年患者因听力丧失可失去工作能力。
因此,中山一院耳鼻咽喉科吴旋主任医师建议,对于放疗后双耳聋患者,需采取积极手段帮助患者提高听力,如佩戴助听器。而对于放疗后双耳极重度聋患者(纯音听阈>90dBHL,言语识别率<30%),人工耳蜗植入是目前唯一有效恢复听觉及言语功能的治疗方式。与普通患者人工耳蜗植入比较,放疗后患者行人工耳蜗植入术麻醉风险及手术难度明显增加,如存在放疗后颞骨硬化、面神经粘连变异等解剖异常;放疗后皮瓣坏死感染率偏高;内耳纤维化致电极困难植入等,此外,放疗患者可能存在张口受限,放射性脑病及性格改变。因此,放疗后患者行人工耳蜗植入术前均需多学科会诊,充分评估手术麻醉风险。
吴旋介绍,人工耳蜗成功植入可帮助放疗患者恢复70%-90%的言语识别能力,摆脱“无声世界”;从依赖他人照顾转变为独立生活,重拾社交信心,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中青年患者可重返职场,老年患者恢复自理能力。 人工耳蜗植入为放疗后双耳聋患者提供了“重获新声”,不仅是一项医疗技术,更是改善患者生命质量、促进社会融合的重要手段。
中山一院耳鼻咽喉科耳专科主任熊观霞介绍,自2025年3月人工耳蜗集采政策落地后,中山一院耳鼻咽喉科已经成功为20余例鼻咽癌放疗后耳聋患者植入人工耳蜗,手术效果良好,未来将有更多患者通过这一技术回归正常生活,实现“听见声音、回归社会”的目标。
文|记者 陈辉 通讯员 章智琦
图|由受访者提供
上一篇:在法治轨道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1.“长江音悦街”焕新计划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