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时节
AUTUMN
“燕将明日去,秋向此时分。” 9月23日 9 时 4 分,我们迎来了秋分节气。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兼具 “平分昼夜” 与 “平分秋季” 意义的节气,秋分不仅是自然时序的转折点,更藏着古人顺应时节的生活智慧 —— 此时民间有 “竖蛋”“吃秋菜”“送秋牛” 的习俗,“竖蛋” 寓意 “秋安”,“吃秋菜” 则是借当季野菜的清润之气养护身体,这些习俗至今仍能为我们的养生提供借鉴。从气候特点来看,秋分后北方冷气团频繁南下,我国大部分地区正式开启 “早晚凉、中午暖” 的模式,昼夜温差可达 10℃以上,“一场秋雨一场寒” 的规律愈发明显,养生也需随之调整策略。
从 “应季食材” 到 “专属食谱”,吃出秋日元气
秋分饮食遵循 “滋阴润肺、少辛增酸” 原则,但比起单纯罗列食材,更推荐将当季食材做成贴合日常的养生餐。比如用雪梨、百合、银耳煮一碗 “秋分润喉甜汤”,雪梨去核切块,搭配泡发的银耳和干百合,加少量冰糖慢炖 30 分钟,每天喝一碗能缓解咽干口燥;早餐可以尝试 “山药芝麻糊”,将山药蒸熟压泥,与熟芝麻、糯米粉加水煮成糊状,既符合 “温润养脾” 的需求,又能补充秋日所需的能量。
同时,秋分不妨跟着习俗吃点 “秋菜”,像荠菜、马齿苋等野菜,洗净后焯水凉拌或做馅包饺子,能借助野菜的清热润燥之性,平衡秋季的干燥。需要注意的是,此时脾胃功能有所减弱,即使是应季食材,也不宜过量食用,比如山楂虽能开胃,但空腹吃易刺激胃黏膜,建议饭后少量食用。
不止 “早睡早起”,加入 “秋分专属作息细节”
秋分后阳气渐收,早睡早起是顺应节气的基础,但更要注重 “睡眠质量” 的提升。夜间温度下降快,建议睡前 1 小时关闭门窗,避免冷空气进入卧室;睡觉时可在腹部盖一条薄毯,预防 “胃寒”;若存在秋季失眠的情况,可尝试 “睡前泡脚”—— 用 40℃左右的温水,加入 3-5 片生姜或 10 粒花椒,泡脚 15 分钟,能促进血液循环,帮助身体更快进入休息状态。
此外,秋分后白天变短,可利用中午阳光温暖的时段,进行 15-20 分钟的 “闭目养神”,既能弥补夜间可能的睡眠不足,又能让肺气得到短暂的舒展,缓解白天的疲劳感。
避开 “误区”,选对 “秋分专属运动方式”
秋分运动讲究 “平缓不耗气”,但很多人容易陷入 “早起运动更健康” 的误区。此时清晨气温低,空气中湿度大,过早外出运动易受凉感冒,建议选择上午 9-10 点(太阳升起后,地面湿气消散)或下午 4-5 点(气温温和,紫外线较弱)运动。
除了散步、太极拳,还可以尝试 “秋分养肺操”: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自然下垂,缓慢吸气时双臂向上抬起,掌心向上举过头顶,呼气时双臂缓慢放下,同时配合深呼吸,重复 10-15 次,能有效拉伸胸腔,增强肺功能。运动后要及时擦干汗液,换上干燥衣物,避免汗液蒸发时受凉。
情绪与防护:应对 “秋愁” 与 “秋燥” 的小妙招
秋分后日照减少,人体血清素分泌下降,容易出现 “秋愁” 情绪。除了常规的社交、听音乐,推荐一个 “自然疗愈法”—— 每天抽 10 分钟到户外观察秋日景物,比如看落叶、闻桂香,或收集少量银杏叶、枫叶做成书签,在与自然的互动中缓解负面情绪。
针对 “秋燥”,除了多喝水、用加湿器,还可以试试 “鼻腔护理”:每天早晚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清除鼻腔内的干燥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皮肤干燥者可选择含橄榄油、杏仁油成分的身体乳,洗澡后 3 分钟内涂抹,锁住皮肤水分。另外,秋季胃肠道敏感,除了少吃生冷食物,还可以在饭后顺时针按摩腹部 5 分钟,促进胃肠蠕动,减少消化不良的情况。
秋分是一年中最 “平和” 的节气,也是调理身体的黄金期。从顺应习俗的饮食,到贴合时节的作息、运动,再到细致的情绪与防护,只要跟着节气的节奏调整生活方式,就能在这个丰收的季节里,收获健康与舒适,好好享受秋日的美好时光。
文章内容为本刊综合
图片若有侵权,请联系本刊删除
,进入《人人健康》杂志社小程序,可订购《人人健康》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