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9日,韩国政府正式对中国团体游客实施临时免签政策,有效期至2026年6月30日。这一政策落地首日,青岛机场口岸赴韩航班搜索量瞬时增长70%,上海至首尔航线票价较上月同期上涨12%。作为中韩经贸合作的重要切口,免签政策不仅推动韩国旅游业快速复苏,更通过消费链联动激活了航空、零售、文化体验等多个产业。
韩国观光公社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游客贡献了韩国旅游总收入的28.1%,人均消费达1689美元,远超美日游客。此次免签政策预计将吸引至少50万中国团体游客,按人均消费5000元人民币计算,可直接带动250亿元旅游消费。济州岛某高端酒店数据显示,中国团队游客的二次消费(含免税购物、文化体验)占比达65%,较自由行游客高出22个百分点。为承接客流,韩国现代免税店已联合水族馆、滑雪场推出定制化套餐,首尔明洞商圈的中文导购覆盖率提升至93%。
中韩旅游市场的双向复苏趋势显著。中国对韩国试行单方面免签政策实施10个月来,韩国来华游客量同比增长130.7%,上海、青岛等口岸入境韩国籍旅客占比超70%。韩国大韩航空与携程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新增每周195班中韩航线,其中青岛至首尔航班每日达40架次,形成“公交化”运营。青岛机场口岸前三季度入境外籍旅客超36万人次,韩国旅客占71%,带动当地酒店入住率提升至85%,餐饮、租车等配套产业收入同比增长41%。
政策效应已传导至产业链上游。韩国化妆品企业对华出口额虽同比下降12%,但美容仪器类商品通过跨境电商渠道实现逆势增长,中国游客在韩购买半导体检测仪、智能健康手环的比例同比上升37%。首尔江南区某整形医院推出“免签特惠季”,中国客户预约量环比激增210%。与此同时,韩国本土旅行社佣金比例从5%升至18%,部分商家通过“购物返现”变相降价,行业竞争加剧。
地缘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博弈在政策细节中显现。韩国限定免签对象为“三人以上团体游客”,此类客群消费力是自由行的1.8倍,且行程更易管控。济州岛政府增设中文标识和移动支付终端,清溪川景区引入智能导览系统,以应对中国游客对数字化服务的需求。然而,韩国法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针对中国游客的电信诈骗案件增加83%,部分旅游区因诱导消费遭重罚,暴露服务配套与消费需求间的落差。
免签政策被视为韩国对冲中美贸易摩擦影响的策略之一。2024年韩国对华贸易逆差达290亿美元,半导体出口下滑39%的背景下,旅游业被赋予“缓冲带”功能。韩国现代起亚汽车在华销量下跌40%的同时,中国游客在韩购买国产汽车的比例上升至18%。分析认为,通过旅游便利化培育潜在消费群体,或是韩国在产业链重构中寻求新平衡点的尝试。
随着中秋国庆“黄金周”到来,中韩旅游市场热度持续攀升。青岛机场预计,免签政策实施后首月将新增赴韩旅客12万人次,带动相关产业增收超8亿元。这场由签证便利化引发的消费热潮,正重塑东北亚区域经济互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