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与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不良的家庭教育,尤其是高控制和高冲突的方式,容易让孩子陷入焦虑、抑郁和低自尊。新学期刚刚“满月”,正是调整教养模式的关键时机。成功的养育不是命令与服从,而在于帮助孩子形成内在的“规范”,让他们能够理解并认同规则,而不是被动接受外在的“规训”。家长的任务是从规训的执法者,转变为规范的共建者,为孩子的心理健康筑起坚实的家庭防线。
建立赋能式规范,最有效的方法是让孩子参与其中。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商定作息时间或电子产品使用规则,并耐心解释意义,让孩子在理解价值的基础上主动遵守,这样的规则会让孩子更有责任感。同时,家长要关注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对孩子的努力给予真诚的肯定,让他们相信努力本身就值得。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接纳他们的情绪,再引导他们思考应对策略和采取行动。家长的情感接纳是孩子应对一切外部压力的心理资本。守护边界同样重要,尊重孩子的空间,允许他们有犯错和失败的机会,这能让孩子在安全感中逐渐成长。
与此同时,家长也需要避免落入一些“规训”陷阱。把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会让孩子在焦虑中否定自我;常拿孩子与别人比较,会让他们觉得被羞辱和不被接纳;情感操控、撤回爱意、权威压制或过度监视等方式,看似不打不骂,却会严重损伤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长远来看容易导致抑郁、焦虑甚至人际关系困难。这样的控制型教养可能在短期内管住了孩子的行为,但却让他们失去了为自己选择负责的机会,也难以形成健康的内在规范。
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无法用分数衡量的最大成功。新学期的适应是一场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的合作,当家长放下规训的执念,转为支持者、倾听者和规范的共建者,才能真正为孩子的内心注入力量,让他们从容应对压力。
家长护航的不只是一个新学期,更是孩子自信而健康的人生。
(作者系上海市生物医药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