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早晨,59岁的李阿姨正在小区花园里锻炼,和邻居们聊到最近热议的健康话题。“听说某某住院了,是癌症,”王大妈低声说,“幸好癌症不传染,离他远点也没啥事。”话音刚落,李阿姨却有些困惑——电视里专家反复强调“癌症不会传染”,可为啥有的人家里接二连三有人患癌?难道这里面还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隐情?
这一幕,或许正发生在许多家庭中。癌症≠传染病,确实是医学常识;可你是否知道,有些癌症与传染性病毒密切相关?部分致癌病毒确实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潜移默化中悄悄埋下健康隐患。尤其是其中有三类病毒,被权威机构证实与常见癌症直接相关。如果你还不以为意,可能就错失了预防的最佳时机。那么,这些“致癌病毒”到底是什么?普通人到底应当如何防范?
别急,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来一起揭开“癌症传染性”的真相,左证事实,破解疑惑,尤其是第3种病毒,很多人都没听说过。或许,看完你会彻底改变以往的看法。
癌症真的不会传染吗?专家解读最新科学共识
一说到“癌症”,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它不是感冒,不会像新冠、甲流那样“传染给别人”。医学上,癌症不属于传染性疾病,并不会直接人传人。
但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近年来,哈佛医学院、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多次提醒:全球大约15%-20%的癌症,直接与病毒或细菌感染相关。这其中,有三类病毒备受关注:乙肝病毒(HBV)、人乳头瘤病毒(HPV)和EB病毒。它们不仅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还能诱发细胞癌变。
比方说,乙肝高发地区的肝癌发病率可高达非流行区的10倍;而99%以上的宫颈癌病例均检出HPV感染。在某些特殊环境下,家庭内“病毒链”未被切断,确实可能增加患癌家族成员数量。
三种“致癌病毒”会人传人,熟悉却最易被忽略
乙肝病毒(HBV),肝癌的主要元凶
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中国成人乙肝病毒携带者约7000万,是全球肝癌高发国家之一。数据显示,乙肝病毒感染者发生肝癌的风险是普通人的50-100倍。令人揪心的是,很多携带者并无明显症状,家庭成员间易于不经意间传播。
如果家中有乙肝病毒携带者,使用共用牙刷、剃须刀等都会增加传播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高危人群及早接种乙肝疫苗,可降低90%的感染风险。
人乳头瘤病毒(HPV),女性宫颈癌的“幕后黑手”
HPV是最常见的性传播病毒。99%以上的宫颈癌与高危型HPV感染有关。研究发现,每年全球新增宫颈癌病例高达60万例,我国约占其三分之一。HPV可通过性接触、皮肤密切接触传播。近年来,部分男性咽喉癌、肛门癌也发现与HPV感染有直接关联。多数初感染者不会有症状,但持续感染才是癌变关键。
接种HPV疫苗可大幅降低宫颈癌发病率,适龄女性(9-45岁)及高危男性建议尽早接种。
EB病毒,你身边被忽略的“隐形杀手”
EB病毒感染极为广泛,90%以上成年人一生中都曾感染。它主要通过唾液传播——比如共用餐具、亲吻、与婴幼儿密切接触,甚至在幼儿园、学校都有被感染的可能。
EB病毒被证实与鼻咽癌、部分淋巴瘤密切相关,在南方鼻咽癌高发人群EB病毒阳性率超95%。鼻咽癌发病隐匿,“一发现就晚期”比例高达60%以上。日常生活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共用餐具、及时监测病毒抗体滴度,均有助于早发现、早预防。
防范“致癌病毒”,医生这样建议
许多人担心“癌症会传染”,其实只要我们认识致癌病毒传播渠道,采取科学预防措施,大可不必恐慌。如何有效防控这三类病毒呢?
乙肝防护
出生24小时内接种疫苗,是最有效手段。成人未接种或高危人群应补种(三针全程接种,可降低感染率95%以上)。
家庭成员有携带者,避免共用创口用品,定期检测肝功能和乙肝五项。
增强免疫力,少熬夜、注意饮食均衡,有助降低“病毒激活”风险。
HPV防护
合理安排性生活、注意卫生,避免多性伴。
适龄女性(9-45岁)尽早完成九价或四价HPV疫苗接种,男性高危群体也可咨询专业医生接种。
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TCT联合HPV检测),早发现、早治疗。
EB病毒防护
与儿童互动、亲吻、共用餐具时要格外注意。家有EB病毒感染者,最好专人专具、勤洗手。
健康饮食、加强体育活动,有助增强体质,减缓潜在风险。
疑似鼻咽癌(如长期鼻塞、颈部包块、反复流鼻血)要及早就医,EB病毒抗体检测能早期筛查高危人群。
理性看待:预防为主,防护先行
很多人害怕“癌症传染”,反而忽视了真正的人传“致癌病毒”防控要点。现代医学认为,癌症发病涉及多种因素——病毒只是其中一环,基因、环境、饮食、个人习惯同样重要。实际生活中,只要采取科学防护措施,大部分致癌病毒完全可防可控。
同时,不同个体免疫力、生活模式千差万别,病毒感染不等同于患癌。即便接触了病毒,也不代表一定会“中招”。
健康,需要警惕但也不用过度恐慌。接种疫苗、健康作息、定期体检、讲究卫生,才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根本。
温馨提示:如果你或家人有相关高危行为或症状,具体健康情况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本文所述知识旨在科普,不能替代诊疗建议,实际效果因个体差异而异。
注: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22》
3.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2023, “Prevention of Virus-Related Cancers”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epatitis B Fact Sheet” (2023)
5.《宫颈癌及HPV疫苗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1)》
6.中华医学会肿瘤分会,《病毒与肿瘤关系解读》
7.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乙肝疫苗预防指南(2022版)》
8.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2022, “EBV and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9.Lancet Oncology, 2021, “Vaccines and Prevention of Virus‐Induced Cancers”
10.《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
下一篇:原创 吃什么能提高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