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及医院,许多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手术刀、听诊器以及那些冷冰冰的医疗设备。然而,在精神科领域,沟通却常常成为最重要的‘治疗武器’之一。在这里,护士不仅扮演着护理者的角色,更是连接患者与外界、家属与希望之间不可或缺的纽带。那么,精神科护士究竟是如何实现有效沟通,从而真正给予患者和家属支持的呢?这一切都源于几个核心关键词:理解、支持、倾听与帮助。
壹
脱下偏见,穿上理解
——看见“生病的人”,而非“奇怪的人”
随着秋分后阳气逐渐衰退、阴气开始旺盛,夏季常见的雷雨天气逐渐减少,雷声也随之消失,自然界进入一个相对安静的阶段。
对于许多家属来说,亲人精神行为的异常变化往往会让他们感到困惑、恐惧,甚至产生羞耻感。有效地沟通,第一步就是打破这种隔阂。
用疾病的角度去理解行为:精神科护士会向家属解释,患者的情绪波动、幻觉或退缩行为,是疾病的表现,就像发烧是感冒的症状一样,并非“故意作对”或“性格不好”。例如,在对抑郁症患者李某的护理案例中,护士通过心理护理和家庭支持,帮助家属理解病情,减轻了他们的自责与无助感,使他们从指责转向支持。
接纳患者的“世界”:对于患者,护士不会强行否定他们的感受(如“你听到的声音是假的,别去想它”),而是尝试理解他们所处的痛苦和恐惧。一句“在面对恐惧时,知道有人陪伴,能够带来莫大的安慰。共情的接纳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的焦虑,更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石。”的效力,远胜于简单的说教。这种接纳,是建立信任关系的基础。
贰
成为坚实的后盾
——多支持患者与家属
支持,不仅体现在言语上的鼓励,更落实在切实的行动中。
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这可能是患者想喝一杯温水、需要一床厚被子,或是希望在安全的情况下散散步。精神科护士会认真对待这些看似微小的需求。因为这些看似微小的“小事”,实则关乎患者的尊严——当一个人对生活的基本控制感被疾病剥夺时,满足其合理需求,便是对他作为人的价值的巨大肯定。
做家属的“定心丸”和“信息站”:家属往往满心焦虑,且疑问不断:“这个药有副作用吗?”“他什么时候能好?”“我们回家后该怎么做?”护士会耐心解答,给出清晰的指导,助力他们成为治疗康复过程中的积极伙伴,而非无助的旁观者。让家属感到“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这种支持至关重要。
叁
最有力量的
“良药”——多倾听患者及家属的心声
于精神科而言,有时倾听本身便是一种治疗。
创造安全的倾诉环境:护士会专门留出时间,不催促、不打断,让患者和家属将内心的焦虑、委屈与恐惧倾诉出来。对于患者,倾诉能缓解内心的巨大压力;对于家属,倾诉能释放长期照护的疲惫与压力。一句“您辛苦了,慢慢说,我在听”,能打开一扇紧闭的心门。
听懂“弦外之音”:有时,患者反复抱怨饭菜不合口,背后或许是对医院环境不适应的隐忧;家属不断追问检查结果,可能透露出对未来的深切恐惧。精神科护士需敏锐捕捉这些情绪信号,精准回应他们内心的真实情感需求。
肆
将心比心,多一份帮助——沟通是合作的开始
有效的沟通最终要转化为有效的帮助。
做患者的“代言人”:当患者需求或状况需其他专业人员(如医生、心理师)介入时,护士便成为关键联络人,确保患者心声被团队聆听。
提供实用的帮助技巧:护士会教给家属一些简单的沟通与照护技巧,比如如何平静地回应患者的激越情绪,如何鼓励患者参与康复活动。这些实用帮助,能让家属在出院后的漫长康复征途中倍增信心。
精神科护士的沟通,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它没有固定的剧本,却始终以尊重、耐心和真诚为基石。她们用专业的知识去理解,用温暖的态度去支持,用宝贵的时间去倾听,用切实的行动去帮助。
她们搭建起的,不仅仅是一座信息的桥梁,更是一座连接心灵、传递希望的生命之桥。在这座桥上,患者感受到自己被当作一个完整的人来对待,家属重燃前行的勇气。而这,正是康复路上最温暖的光。
科室简介
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身疾病科是甘肃省中西医结合精神病科,西北民族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硕士点,精神科医师进修培训基地,甘肃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精神专科住院医师培训基地,承担着西北民族大学医学院学科教学工作。
科室涵盖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躁狂症,焦虑症、抑郁症、癔症、强迫症、更年期综合征、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酒依赖、人格障碍、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等领域的诊治,同时开展心理治疗、康复训练及社会功能恢复指导,助力患者重返健康生活。
团队服务理念:以人为本,全维疗愈,秉承“科学、仁爱、创新”的服务宗旨,成为患者康复之路上的坚实伙伴。注重多学科协作,由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护理团队、康复师组成联合诊疗小组,通过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兼顾药物治疗、心理干预与社会功能重建。
欢迎咨询,我们与您共赴心灵之约
供稿(一审)丨心身疾病科
李维琴
编辑(二审)丨宣传统战科 刘芳丽
编审(三审)丨宣传统战科 杨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