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Tony
近日,一位隐瞒病情三年的肺癌患者公开了消息,引发医疗界一片哗然,因为患者的另一个身份正是肺癌医生,还是全世界肺癌领域被引量前1%的顶级专家(研究论文/成果被引用次数在全球处于前1%)——罗斯·卡米奇(Ross Camidge)教授,他不仅接诊过数以千计的肺癌患者,还曾主导和推动了包括第二代ALK-TKI布格替尼在内的多种肺癌药物的上市研发工作。
我们常常感慨:“医者不自医。”其实不是因为不能,而是当疾病降临时,他们比常人更明白医学的边界。卡米奇教授公开肺癌病情,是想用双重身份证明,即使无法治愈,仍可与之共存。诊断不是终点,对于生活我们仍应抱有期待。
1
看到胸片后,他明白毕生研究的肺癌正在自己身上
最初感受到的症状是背痛伴轻微喘息,卡米奇教授以为是肌肉拉伤。但出于医生的敏感性,他还是决定做个检查看一下。
2022年6月,卡米奇教授拍了胸片,不久后在电脑上打开影像的瞬间,他就明白了,因为拥有数千例肺癌患者的诊疗经验,他一眼看出来胸片呈现出的肺癌。
当日又安排了CT扫描,查看CT影像后发现双肺、骨骼都有病灶,后来证实脑部也有转移。从背痛伴喘息就诊,到确诊晚期肺癌,整个过程不过一天。但从侧面看,这也揭示了肺癌尤其是在早期时的症状隐秘性,纵使顶尖专家也难逃认知盲区。
从初诊到完成全身扫描、脑部影像、活检分子检测,再到开始靶向治疗,全程仅用了四天。对此,卡米奇教授专门解释道,通常这个过程需要两周左右,但他没有动用特权,只是同事们鼎力相助,同时这也证明提速诊断确实可行,应该推广这种效率。
当卡米奇教授完成所有必要的诊断流程并进行治疗后,面对现实他选择了三年沉默。在靶向药与35次放疗的鏖战中,这位科罗拉多大学癌症中心主任藏起病痛,一方面想要护佑家中幼子无忧童年,另一方面也想避免患者陷入“若医者皆罹癌,希望何在”的绝望。
直至2025年病情发生进展,拥有三年肺癌经历的卡米奇教授也更深刻理解到患者为爬下病床的努力和焦虑,他决定公开自己的患者身份,或许能创造特殊价值。
2
开始治疗,他发起“九十天挑战”,让等待不再煎熬
由于确诊时肿瘤已无法手术切除,卡米奇教授找了他的同事帕蒂尔教授担任自己的主治医生。对此帕蒂尔教授认为,他们之间并非传统的医患关系,更像教练与运动员的关系,因为即便是世界第一的运动员,教练也能充当镜子,帮助发现细微盲区。
这也指出,虽然卡米奇教授是世界顶尖的肺癌专家,但在肺癌治疗过程中,也需要有人时刻提醒着。
2022年,时年55岁的卡米奇教授开始了接受治疗:每天服用靶向药物,配合进行12周的化疗,之后再对病灶进行多次放疗。
2022年底完成放化疗后,卡米奇教授进入维持治疗阶段:每日继续服药,每90天接受全身扫描、脑部影像及血液检查。
这种“扫描焦虑”一度让卡米奇教授陷入疯狂,他不能谈论未来,并在每次检查后都要第一时间到办公室查阅疗效,当看到理想的结果时,能感到肩上累积的重担也瞬间消散。
对此,卡米奇教授自己也逐渐意识到,不能让自己在两次扫描间的空档期只是处于“开盲盒”的焦虑。于是他策划并发起了“九十天挑战”,推广给患者和医护人员,希望在回望每个九十天时都能说出“我完成了某件事”。
他的第一个挑战是“从宅在家到跑完5公里”。由于治疗后体力下降,这一目标他花了两个90天才实现。
后来,卡米奇教授还尝试了其他新鲜事物。他第一次去上瑜伽课,学了绘画和水彩画,去了一家心心念念的餐厅,还买了一辆二十年前的敞篷车,尝试了射箭,重新整修了花园……他表示,做什么都可以,重要的是你确实有所行动。
3
公开病情,他为能亲身感受患者的经历荣幸
2025年2月,在确诊近三年之后,卡米奇教授的病情首次出现进展。他每季度的CT扫描结果显示正常,但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却异常升高。随后的PET-CT发现,右侧胸膜出现了新的病灶。
病情进展意味着卡米奇教授需要再次接受化疗和放疗,此次还在化疗基础上增加了抗体疗法。副作用也比以往更明显,他的脸上长出了更多雀斑,头皮出现结痂,头发也掉了一些。
好在伴随着治疗卡米奇教授的心态也发生了转变,按照他的经验看,首次病情进展是最令人恐惧的,因为它可能是死亡的第一声警钟,但已经听过这声警钟后,再面对复查时,恐惧感则会消退很多,几乎是一种全然接纳的状态。
此前在接诊肺癌患者时,卡米奇教授总会给出这样的建议:想清楚该告知哪些人,如何告知,整理好财务状况,明确若生命进入倒计时,你最想实现的价值是什么。
如今,他正亲身践行这些准则。确诊初期,卡米奇教授选择隐瞒病情,但现在,他决定将一切公之于众。
卡米奇教授表示,自己这么做并非为了博取同情,公开这件事或许能带来一些好处,可以提醒患者其实一直在与一位癌症患者互动,并且可以借此消除那种“一经诊断就意味着价值终结”的陈腐观念。
卡米奇教授同时希望借此推动社会转变对肺癌的讨论方式,让人们认识到,今天的许多癌症已经可以像慢性病一样被有效管理,而非直接被判处死刑。
当被问及“患上自己毕生与之斗争的疾病是否感觉愤怒”时,卡米奇教授的回答是:“不,我没有感到愤怒。实际上,这可能听起来很奇怪,但在确诊后没几天,我就把这件事合理化为一种荣幸,因为我能亲身体验我所有患者曾经历过的一切。”
图片来源:摄图网
4
把自己的病历汇入研究资料,用患者感受改善医疗实践
在确诊肺癌后的三年,卡米奇教授默默将自己的病历汇入研究资料中继续工作。他研究的正是自己的病,没有愤怒,只有荣幸。
前面说到,卡米奇教授的研究论文/成果被引用次数在全球处于前1%,而在其已发表的近400篇学术论文中,对他而言最特别的是今年5月份刊登在《胸部肿瘤学杂志》上关于抗癌药物副作用表述的论文。
"如果治疗方案让患者难以承受,这就不能算医疗进步",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卡米奇教授表示,我们治疗的不仅是疾病,更是被癌症打乱生活的活生生的人。
他在论文中指出,使用“可耐受”、“可接受”这类术语,相当于让临床研究者替患者判断毒副反应的承受度;同样,在疗效报告中使用的“令人鼓舞”、“前景良好”等表述,可能也只是研究者对继续开发疗法的热情,但考虑接受治疗的患者会有截然不同的理解。
这项既凝聚专业智慧又融入个人体验的研究,旨在帮助肺癌医生及所有肿瘤科医生提升诊疗水平。但在论文发表时,几乎无人知晓这位世界顶尖肺癌专家已经和肺癌对抗了三年。
5
写在最后
作为改写肺癌治疗史的巨人,卡米奇教授的患病历程仍能够给到我们一些反思:
在确诊初期,卡米奇教授曾对朋友感叹:“或许癌症之神厌烦了我不断取得突破,如今要来索回代价。”但朋友的话令他感到释然:“不,此时确诊正逢其时。癌症之神在说——你已积累足够力量,现在准备好承担这份重担了。”
参考文献
World Lung Cancer Expert Diagnosed with Advanced Lung Cancer
https://news.cuanschutz.edu/cancer-center/ross-camidge-lung-cancer-diagnosis
与癌共舞公众号及网站及APP上发表的文章及讨论仅代表作者或发帖人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与癌共舞公众号文章经医学编辑和版主审核,具有明显谬误和不良引导的文章将禁止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