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10月1日电(记者王烁)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向沙澧河两岸时,北舞渡镇街头的胡辣汤店早已忙碌了起来。胡辣汤独特的香味弥漫在空气中,热气映照着食客们期待的脸庞。
在这场由味蕾发起的文旅消费新浪潮中,每一口食物都是城市发出的邀请函,每一次咀嚼都是与地域文化的深度对话。漯河,这个中原小城,凭借其独特的饮食文化,正以一场美食文化盛宴,唤醒城市消费新活力。
不到6点,闪国雨的胡辣汤店迎来第一拨客人。他手持一把大木勺,在胡辣汤锅里轻搅几下,抬手一舀,一碗香气四溢的胡辣汤就被端到顾客跟前。
“平均每天卖4000多碗胡辣汤。”继承了祖传胡辣汤制作手艺的闪国雨说,“每到假期,店门口总是停满了全国各地牌照的车。”
盛上一碗肉香四溢的胡辣汤,升腾的热气裹着胡椒的辛香。走在北舞渡镇的街头,卖胡辣汤的门店几乎“门挨门”,有闪记、李记、丁记、宛记……要问究竟哪家最正宗,可以说各有千秋。
如今,在“美食+文旅”发展的大趋势下,这碗胡辣汤早已突破了早餐的时间限制。在漯河,即使是深夜抵达,也能喝上那碗“河南人走到哪里都忘不了的胡辣汤”,离开时还能将它们装进行李箱带回家中分享。
河南省漯河市沙澧河沿岸夜景。新华社发(杨光 摄)
北舞渡镇自古就是重要渡口,明清时期,北舞渡镇凭借沙河四季通航的便利,成为水陆交通要道,大量的胡椒以及其他香料在这里集散并运往各地。秋冬季节,河道风大,于是,提神醒脑又驱寒、适合当快餐又饱腹感强的胡辣汤出现了,填饱了船工的肚子,也一度成为中原的美食代表之一。
“这碗胡辣汤还是我小时候吃到的味道。”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捧着碗边喝边说。老人眯眼笑着,皱纹里沉淀的是北舞渡镇的烟火记忆。
美食文化带来的不仅是短期消费爆发,更重塑了当地的消费结构和市民生活方式。如今,胡辣汤不再只是一顿饭,更成为社交休闲、文旅体验的重要元素,带动了胡辣汤相关产品加工、特色商品、文创产品销售额的全面增长。
2024年5月,漯河市发布《北舞渡方便胡辣汤》《北舞渡方便胡辣汤生产规范》《北舞渡胡辣汤烹饪技艺》3项团体标准,为北舞渡胡辣汤向产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支撑。
“未来,我们将打造集原料采集、产品研发、美食品鉴为一体的胡辣汤全产业链,让胡辣汤从街头小吃发展成为大产业、金名片。”漯河市舞阳县委书记王彦民说。
在新消费浪潮下,漯河正努力让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而是能获得一份“可带走的记忆”与“可品尝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