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纳位于非洲西部,濒临几内亚湾和大西洋,国土面积约23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300万,其中99%为黑人。这个国家自1471年起,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的殖民统治。英国人因加纳黄金储量丰富,称其为“黄金海岸”。加纳的黄金储备高达1.13万吨,仅次于全球前两名,此外还拥有8亿桶石油和1亿克拉钻石。然而,丰富的资源并未带来普遍富裕,至今仍有28%的人口日均收入不足1.25美元。1957年3月6日,加纳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第一个摆脱殖民的国家,但经济命脉依然掌握在外国人手中,采矿设备依赖进口,本地人只能分得少量收益。
最让百姓头疼的是水资源问题。加纳属热带气候,南部雨林年降雨量可达2000毫米,北部草原稍少,但因蒸发强烈,雨水很难渗入地下。人们常用的水源是河流、湖泊或水塘,但这些水体污染严重,寄生虫、细菌和病毒广泛存在。长期饮用容易引发疟疾、霍乱和蛔虫病,从而降低了人均寿命。尤其在农村,取水成了家庭每天的难题。
加纳地质条件也增加了取水难度。与中国不同,中国南方几米就能打到水,北方用钻机也可解决,而加纳必须深挖50米以上才可能见水脉。殖民时期,西方列强只顾掠夺资源,几乎没有为加纳建设基础设施。独立后,政府虽想改善供水,但因资金和技术不足,成效有限。
中国在加纳投资较早,2000年前后就进入金矿、石油和铝土矿领域。与一些只注重利益的国家不同,中国企业在投资时也关心当地民生。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进一步加大了对非洲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面对加纳严重的饮水困难,中国政府在2015年11月决定援助,在6个省、832个村无偿打1000口井,由江西中煤建设集团承建。工程于同年12月正式开工,目标直指解决当地居民的饮水难题。
施工过程中困难重重。加纳北部地质坚硬,找水脉难,常常连续几口井都不出水,团队不得不扩大勘探范围。当地高温湿热,卫生环境差,中国专家们频繁感染疟疾和伤寒,但依旧坚持工作。为了应付艰苦环境,他们随车带厨具,有时甚至睡在车里。加纳政府积极协助,当地官员也帮助协调,使项目得以推进。
起初,打一口井需要五天,随着经验积累,后来能做到一天一口,成功率达到80%。水井建设覆盖东部、北部等多个省份,像阿格亚夸村、古阿由兹村的村民率先受益。看到清澈的地下水从手压泵涌出,当地人兴奋不已,再也不用忍受浑浊的泥水。
挑战仍然不断:道路坑洼难行,设备运输艰难;雨季洪水、旱季酷热和蚊虫侵扰,都考验着施工队。尤其是图纳·尤勒耶里村,地质条件极差,连续多口井失败,团队反复勘测才找到合适水源。与此同时,项目组还调查受益人口,估算约50万农村居民能因此喝上干净水,相关疾病明显减少,孩子上学更方便,成年人也能节省时间用于劳动和挣钱。
到2018年,工程提前半年完成,最终在1092个村打成水井。2019年,井数突破千口,覆盖范围扩大至10个省。这些井不仅提供清洁水源,还配套储水塔和重力压井系统,使用寿命长。自此,加纳农村健康指标改善,人均寿命提升,家庭收入增加,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更难得的是,中国施工团队没有一走了之,而是培训当地人学会维护水泵和更换零件,保证水井长期发挥作用。加纳媒体多次报道此事,民众评价良好。不同于西方援助常带政治条件,中国的支持更注重实效和民生,这大大增强了双方的信任。村民们甚至以献羊等传统方式表达感激,当中国专家生病时,当地人也主动照料。
水井项目完成后,中加关系进一步加深。加纳将部分铝土矿开采权交给中国企业,双方在“资源换基建”的合作模式下,共同建设道路、桥梁和医院。加纳铝土矿储量达9亿吨,居世界第七,中国帮助建设炼铝厂,带来技术转移和就业机会。虽然项目也引发过环境争议,但经过调整后继续推进。
到2025年,加纳铝业发展公司(GIADEC)已获得矿权,寻求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国际合作,计划将铝土矿年产量从2024年的170万吨提高到200万吨。同时,中国企业继续承建基础设施,改善加纳工业化条件。
从1000口水井项目到后续合作,中加关系已不仅仅是经济层面的交流,更有人文情感的凝结。对加纳人而言,这些水井不只是解渴,更像是一剂救命药,带来健康、发展和希望。这段合作故事仍在延续,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友谊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