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网上流传“印度要买图-160”的消息,评论区立刻炸开了锅:有人指责普京偏心——三十年前中国求购没门,现在却对印度放行。但没多久,印度本国的防务杂志就打了个冷水:“图-160引进计划彻底泡汤了。”这事儿来回反复,让人一头雾水:图-160到底能不能买?为啥说没就没了?
先交代一下背景。图-160可不是普通轰炸机,它是俄方的远程战略轰炸机绰号“白天鹅”,能挂载远程巡航导弹、具备核打击能力,航程与投送能力都非常强。俄罗斯自己现役数量有限,堪称战略级装备,所以这种飞机不是有钱就能买到的稀缺物件。
回顾历史能帮助理解当下状况。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乌克兰曾掌握过19架图-160。当时中国对远程打击能力渴求很高,轰-6轰炸机的射程远不及图-160,于是曾有团队奔赴基辅洽谈购买。传闻中中国方面不仅拿出现金,还提议进行技术合作与转让,谈判一度推进。
但局势变化很快:处于经济困境的乌克兰欠俄罗斯大量天然气款项,俄罗斯以此为由强势介入,最终把部分图-160拉回国内。随后美国出面施压并监控,剩余的飞机被拆解,只留下一架作博物馆收藏。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到,像图-160这样可能改变地区或全球战略平衡的武器,往往受到大国政治、债务与安全考量的交织影响,买卖并非简单的市场交易。
再说印度的情况。最先喊要买的是印度前空军参谋长拉哈,他在公开场合表示谈判已经接近尾声,这话一出印度国内舆论沸腾。但细看现实问题,困难很多。
首先是资金问题。虽然坊间流传的单机裸价约为1.63亿美元,但那只是基础数字。俄罗斯随后明确条件:想买就得先额外支付用于升级到图-160M的费用,还要购买导弹、备件、配套设施,并投入机库建设与跑道改造。按印度的估算,6架飞机连同必要配套至少需要数十亿美元投入——对比印度有限的国防预算,这是很沉重的一笔开支。
其次是技术与维护能力。图-160系统复杂,维护和运维需要大量专业工程师和配套保障。俄方估计需数百名受过专门培训的技术人员,而印度现有的合格人员远远不够。印度过去在维护高性能飞机上也曾遇到问题,若缺乏稳定的维护链条,买回来也可能很快“只能停场当摆设”。
再有,印度本身缺乏能与图-160配套的先进巡航导弹。即便真买到了飞机,但没有适配的远程武器,战斗力难以兑现。军方内部也有声音指出,面对对手密集的防空网,这类大体积、非隐身的平台可能反而更容易被发现和针对,效用有限。
从俄罗斯角度考虑,卖图-160给印度并不划算也不安全。俄军自有需求迫在眉睫:在俄乌冲突中,其战略轰炸机群也遭到打击,现有机队承担着重任;而喀山等工厂的产能恢复缓慢,新机产量有限,俄军自身都在等待新型号列装,根本无多余库存可售。再者,图-160涉及敏感技术,出售给与美方关系日益密切的国家有泄密风险,俄罗斯历来在对外装备转让上设有技术限制。
此外,国际政治与军控机制也会制约此类交易。《导弹技术控制制度》等多边框架对能携带远程导弹的平台有严格管控,任何转让都可能面临外部反对与制裁风险。换言之,即便双方心意相通,外部环境也可能把门关死。
到了2025年,俄印双方都做了澄清:此前关于图-160交易的说法更多是个人观点或媒体炒作,官方并未达成实质协议。因此,现在看起来所谓“印度买图-160”更像一场舆论风波,而非真实可行的军购案。
从更宏观的角度思考,三十年前中国求购图-160被拒,反而促成了自主研制的动力。图-160采用超音速突防的设计理念,但现代防空导弹速度与探测能力大幅提升,使得单靠速度难以全面突破防御。于是更多国家转向隐身、电子战和综合打击手段。中国的轰-20项目就是走隐身与远程投送相结合的路线,强调雷达低可探测性与空中加油能力,这一发展方向与过去单纯依赖速度的设计不同。
归根结底,关于“谁偏心”“谁亏待谁”的争论往往忽略了更重要的原则:大国在武器转让与战略部署上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与安全。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掌握关键技术、建立独立的防务能力,远比依赖外购来得可靠。对于中国而言,被拒绝买图-160既有遗憾,也成了推动自主研发的动力;对印度而言,想通过购买重型战略轰炸机快速填补能力空缺,现实障碍与长期成本都值得认真权衡。
总之,图-160传闻的来回更多反映出大国博弈、军事技术限制与现实操作难题的交织。真正决定一个国家战略安全的,不是别人愿不愿意卖给你,而是你能不能自己造、能不能把握住关键技术与后勤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