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又一年的国庆黄金周即将拉开大幕,成都这座备受瞩目的旅游目的地,正静待新一轮人潮的检验。
回望去年此时,一组数据已悄然勾勒出成都旅游发展的新轮廓:2378.9万人次游客、226.5亿元旅游收入,同比增长8.9%——收入增速显著高于人次增速(5.1%),这初步暗示了消费潜力的深层释放。同时,A级景区接待量增长9.5%,而更值得玩味的是,成都在包车游、租车自驾和“00后”偏好度等细分维度跻身全国前列(数据来源:成都市文广旅局)。
这已不再仅是“人多”的胜利,而是一个清晰的信号,标志着成都的旅游引力正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迁。
当传统景区持续承接待游客1135.5万人次的洪流时,成都旅游的叙事已悄然转向“分流”与“深化”。在从规模向质量跃迁的过程中,我们悄然发现,其背后是游客落地成都后,全新的游玩目的地选择正被重塑。
宽窄巷子的摩肩接踵、都江堰的水光山色固然是经典流量的保证,但决策的罗盘正指向更广阔的区域。
这一变化的动因是双重的。
一方面,入境游团队数量同比激增198.2%(数据来源:成都市文旅局),国际航班恢复与免签政策叠加,让“天府文化”成为全球游客的可见选项;另一方面,对于川内及周边省份的重复到访游客而言,探索的半径正从市中心向周边延伸,一场“深度游”或“微度假”逐渐成为主流。
△图源「成都Big榜」
文商旅融合不再停留于口号。洛带古镇的客家文创、锦里夜市的非遗手作,乃至街角突然出现的“咖啡+川剧”快闪店,都在将客流转化为“留客”。成都的智慧之处在于,它不抗拒流量,却更擅长将流量引导至更广阔的文化消费场景。 它使景区成为了磁极,整座城市,乃至成都平原的精华区域,正共同构成一个更具层次感的超级磁场,旅游的版图,正在这里悄然扩大。
距离成都市区30公里的彭州,去年国庆期间意外成为一匹黑马。
2024年国庆前三天重点商贸企业接待客流量超23.5万人次,销售额同比增长6.9%(数据来源:彭州市商务局),而真正的爆点来自一个彼时还尚未完全开放的项目——百里一·龙兴集。
△图源成都发布
依托千年龙兴寺的历史底蕴,百里一·龙兴集作为“彭派百里画廊”第一站,将15万平方米的街区转化为开放式文化秀场。2024年国庆期间,项目虽仅部分开放,总接待量却达到了120万人次,其中前三天即突破10万人次(数据来源:龙兴集运营方)。
社交媒体上,古韵建筑与潮流市集的碰撞频频刷屏——小红书上“与龙兴寺合照的点位打卡”获赞破万,抖音用户用镜头追踪游玩攻略,项目一时间吸聚网络大量关注,快速出圈。
然而,站在文商旅产业融合的角度看,项目的成功远非“拍照出圈”所能概括,其根本在于对文化深度的尊重与当代化转译,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商业生态。
项目以千年龙兴寺的历史积淀为精神内核,创新性地提出“一寺一集”的文化主线,这不仅是空间上的毗邻,更是功能与气质的互补共生。
在建筑层面,百里一·龙兴集摒弃了仿古街区的简单复刻,而是以现代设计语言致敬传统。据项目相关负责人表示,设计师融入了彭州立体山水的理念,设计中保留了原始场地机理上有一条老街,并将之进行了高差的处理,下沉的老街,现代的水面,水面上飞架而起的连廊,共同组成了商业区的空间框架,将空间与时间变化相糅合,希望人们能更深的体会这个立体山水画卷式商业呈现出的城市更新层次感。
业态布局上,这里可以说是能让游客感受彭州最地道的文化和风物。
沿袭彭州作为世界公认的最早饮茶、卖茶和种茶之地(源自西汉王褒《僮约》记载)的文化脉络,龙兴集引入了在此孵化出的本土品牌「宝山茶业」。同时依托彭州中医药资源,创新推出中药养生茶咖「依田三花超级茶馆」,其茶具都是选用彭州非遗桂花土陶与彭州白瓷;还培育出药食同源的健康茶饮「龙兴·24方」、中医香料品牌「天香阁」等特色业态,并与喜茶、奈雪的茶、TIMS咖啡、薪火馔、龙兴廊桥、禅驿龙兴院子等多家城市首店共同形成了多元的消费矩阵。
通过24小时运营的酒吧与夜间特色消费场景,项目打破了周边游“日落而息”的传统模式;而深度融合的非遗文化与泛中医药文化,则构成了其独特的灵魂。也通过引入彭州本土非遗工坊、定期举办天府药市主题活动,龙兴集成功将传统技艺与中医药养生理念,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现代生活美学,实现古老文化基因在当代街区中的活态传承。
回首来看,龙兴集不止于一个商圈,而是一个可漫步、可沉浸、有温度的生活场域。它的实践表明,真正的吸引力源于对地方文脉的创造性继承与运营上的长期主义,它成功地将一次性的游客打卡地,转变为一个值得反复探寻、具有持续生命力的文化消费目的地。
如果说2024年的龙兴集靠建筑与场景初露锋芒,2025年则是其以“内容运营”实现跨越,稳步走向成熟的年份。
今年1月全面开街后,项目已斩获两项重量级认可:全球最负盛名的建筑奖项之一——Architizer A+ Awards的大众评选奖、以及“2025年度IP文旅体验赛道 TOP10”等殊荣。
但对于龙兴集来说,长期主义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将设计力转化为持续吸引力。
2024年龙兴集以系列主题运营逐步释放其内容引力:国庆“龙兴集·尝鲜季”首次亮相即吸引近百万人次打卡;随后于11月推出“激情彭州·龙兴龘龘”非遗音乐大集,汇聚全国近百项非遗项目,将活动维度从商业体验延伸至文化遗产的活态展示,持续强化其“人文景区式商业”的独特定位。
在2024年活动成功举办的经验上,2025年的龙兴集继续发力。2025年新春之际,以“万事龙兴迎新年”和“民俗闹春”活动结合空间光影秀,成功营造出传统与科技交融的节日盛景;随后的“天府药市 彭州有戏”活动,作为国际非遗节配套项目,以沉浸式戏曲展演与全国首个“中医药+非遗+美食”主题市集。
愈发精彩的活动所对应的是不断涌入的人潮。
2025年1月至8月期间,龙兴集的总计客流量超过1100万人次,日均客流量达到4.2万人次,周末的日均客流量高达6万人次,大型节假日的日均客流量更是超过10万人次,如此高的客流量充分验证了该项目具有持续的吸引力。
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贯穿2025全年的“天府药市”主题,通过规划七大中医药疗愈线路,将龙门山、白鹿镇等全域景点有机串联,实现了文化资源向旅游动能的系统性转化。在此基础上,9月至10月期间围绕该主题推出的“天府药市·龙兴有集”系列活动,进一步丰富了游客的参与体验——活动中不仅可亲手DIY养生物品,还能沉浸于非遗市集与传统民俗表演的独特氛围,同时每周更有不同主题的游戏互动,让人解锁名医把脉、观赏杂耍货郎与民乐花船等精彩内容。尤为吸引人的是,现场还可领取闯关券,通过完成任务赢取通用交子,以体验更多中药文化游戏;闯关券还可作为代金券在项目中直接使用。整体来看,这一系列丰富多元的活动,不仅深化了中医药文化的体验内涵,也为即将到来的国庆假期注入了更多亮点与活力。
这种“内容+场景”双驱动模式,试图回答一个关键问题:当新鲜感褪去,什么能让游客再次出发?
龙兴集的答案或许是——“让每一次到访都像翻开一本新书。”
2025年的成都国庆战场,或将见证一场静默的转向:从“争夺流量”到“培养留量”。
龙兴集这样的项目,不再仅是旅游目的地,而是成为区域文旅网络的节点——它用文化根基避免“网红昙花”,用商业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当成都通过多个“微目的地”串联起周边游网络,其旅游辐射半径的扩大便不再是地理概念,而是一种体验经济的深刻实践。
△成都金融城双子塔 图源成都发布
或许未来的城市竞争,不在于是否有景点,而在于能否让每个角落都生长出值得停留的理由。
上一篇:(图表·漫画)健康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