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新闻网·更济宁讯(记者 李乾 冯玉珠 孔纯)济宁,依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今天,跟随主播走进集运河文化保护、展示、研究于一体的河道总督署遗址公园,感受运河文化魅力。
提到京杭大运河,你最先想到啥?是几百年来河面摇曳的漕船,还是码头上不息的人间烟火?这条绵延1794公里的黄金水道,串起了北京、杭州等18座古城,却唯独把“运河之都”的名号,稳稳地给了济宁!这“都”字可不是随便叫的——能撑起这个名头的,正是咱们今天要逛的“硬核主角”:河道总督署遗址!别以为这只是个普通古迹!在清代,河道总督署可是专门管着黄河、淮河、运河的治水和漕运大事。从疏通河道、抢修堤坝,到调度成千上万艘漕船运粮,全国一半的“水上民生”都得听这里指挥!而能坐上“河道总督”这把交椅的,更是朝廷重臣——级别和各省巡抚平起平坐,你说分量够不够?
为啥这么重要的机构偏偏选在济宁?答案就藏在它的“C位地理位置”里!济宁正好卡在黄河与运河的交汇处,南边连着江淮粮仓,北边直通京畿重地,是漕船必经的“黄金十字路口”。更关键的是,咱们济宁还有个“治水黑科技”——有着“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美誉的南旺分水枢纽!有了这个能精准调节运河水位的“超级水闸”,再加上总督署的统筹调度,才能保证漕船全年畅通。说白了,济宁就是运河的“心脏”!
说到总督署的故事,必须提一位你绝对认识的大人物——林则徐!他可不只是虎门销烟民族英雄,在济宁当河道总督时,那也是“治水狠人”一枚!刚到任就甩开膀子,沿着运河堤坝徒步几百里查河,亲自量水位、查隐患,发现偷工减料的官员直接严惩不贷。他搞的“深淘滩、低作堰”法子,不仅解决了当时的运河淤塞难题,还成了后世的治水范本。现在遗址里还能看到他当年办公的“督河厅”,摸着墙上的治水石碑,仿佛还能看到他较真的模样!
逛完总督署,才算真正读懂济宁的魂!这里不只有千年运河的波光、古人治水的智慧,更有老椿树守护的岁月温情,和藏在街头巷尾的鲁味烟火。国庆假期别挤人山人海了,来济宁吧——摸一摸老椿树的纹路,乘一次运河游船,吃一口热乎的甏肉干饭,感受这座“运河之都”的独特魅力,绝对让你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