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喝两周,整个人都轻松了
前几天和闺蜜喝茶,她盯着我的脸惊呼:“你最近气色怎么这么好?之前总嚷嚷着浑身沉重、脸肿的像馒头,现在整个人都‘轻’了好多!”我神秘一笑,从厨房端出一碗温热的羹汤。她尝了一口,惊讶地问:“这不是普通的红豆汤吧?”
没错,这碗看似普通的汤羹,藏着我家今夏最大的饮食秘诀。每年一到这个时候,我总是感觉身体沉重乏力,早上起床困难,脸上容易浮肿,小肚子也显得鼓鼓的。一开始我以为是长胖了,后来才明白这其实是湿气在作祟。
像很多人一样,我首先想到的就是煮薏米水。说实话,薏米确实不错,但效果对我来说总是差强人意。直到我去拜访了一位对食疗颇有研究的长辈,她一看我的状态就摇头说:“你这典型的脾虚湿盛,光靠薏米可不行。”
她告诉我,祛湿的关键不在于一味利水,而要先健脾。脾主运化,相当于我们身体的“水泵”,水泵有力,水湿才能被正常输送和代谢。否则就像一间潮湿的房子,只开窗通风(利水)而不修复漏水点(健脾),永远都治标不治本。
而这位“祛湿高手”、低调的健脾冠军就是——芡实!
芡实:被低估的“水中人参”
芡实,又叫“鸡头米”,长相确实其貌不扬,但来头可不小。它和莲子是“亲戚”,自古就是药食同源的宝贝,有“水中人参”的美誉。《神农本草经》里早就记载了它的好处。
芡实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的“双重技能”:既能健脾,又能祛湿。它不像薏米那样偏寒凉,反而性平,不伤脾胃,非常适合脾胃虚寒又需要祛湿的人。它就像一个温和又高效的除湿机,不仅能吸走多余的湿气,还能把产生湿气的“机器”(脾胃)给养护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相比之下,薏米虽然祛湿能力强,但性偏寒凉,长期单独食用容易伤及脾阳,反而可能让湿气问题加重。像我这样脾胃本身就不太强壮的人,吃多了薏米反而容易腹泻。而芡实温和固涩,在祛湿的同时还能止泻,对脾虚引起的慢性腹泻很有好处。
我的芡实变身记:从“沉重”到“轻盈”
我听从建议,开始每周至少三次用芡实煮汤水。坚持了两周后,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早晨起床不再那么困难,眼皮和脸颊的浮肿消退了非常多。
之前穿裤子总觉得腹部勒得慌,现在明显感觉松快了些。更重要的是,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疲惫感和身体沉重感减轻了,整个人从内而外感到清爽。这种变化让我彻底爱上了这个其貌不扬的小东西。
私房芡美食谱大公开
芡实的吃法非常多,不像薏米只能煮水或煮粥。它口感Q糯,带着独特的清香,很容易融入日常饮食。
1. 经典健脾祛湿羹:芡实红豆莲子汤
这是我最常做的一款,当早餐或下午茶甜品都非常好。
材料:芡实30克(干品,提前浸泡2小时)、红豆30克、莲子15克、冰糖少许(也可不放,享受天然甜味)。
做法:*将所有材料洗净,放入炖盅或砂锅中。
*加入足量清水,大火烧开后转小火慢炖1.5小时,直至所有食材软烂开花。
*关火前可根据口味加入少许冰糖调味。
这道汤羹中,芡实健脾祛湿,红豆清热利尿,莲子补脾安神,三者搭配,相辅相成,效果1+1+1 > 3!口感沙沙的、糯糯的,非常温润舒服。
2. 懒人快手饮:芡实茯苓茶
如果没时间慢炖,这个茶就太方便了。
材料:炒芡实10克、茯苓10克。
做法:将所有材料放入养生壶或保温杯里,用沸水冲泡,焖20分钟左右即可饮用,可以反复冲泡至味淡。炒过的芡实健脾作用更强,茯苓同样是健脾宁心的祛湿好物,这个组合非常适合办公室人群。
3. 元气主食:芡实山药粥
把芡实直接融入主食,润物细无声地调理身体。
材料:大米半杯、干芡实20克(提前浸泡)、铁棍山药半根。
做法:山药去皮切段,和泡好的芡实、大米一同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煮成软烂的粥即可。早餐喝一碗,胃里暖暖的,特别踏实有能量。
选购与食用小贴士
怎么选?建议购买干货芡实,选择颗粒饱满、大小均匀、颜色白净或微黄、无杂质和异味为佳。怎么存?密封后放在阴凉干燥处保存,防止受潮和虫蛀。谁适合吃?尤其适合像我一样总感觉身体沉重乏力、脸部或腿部浮肿、食欲不振、大便粘腻不成形的脾虚湿困人群。注意啥?芡实有收涩之性,便秘、腹胀、尿赤的人群暂时不宜多吃**。任何好东西都要适量,一周吃两三次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从那以后,芡实就成了我家厨房的常驻嘉宾。它用实力证明了,真正的养生高手往往低调不起眼。别再只知道薏米了,试试这个更治本的“干燥剂”,或许你也能和我一样,告别虚胖,迎来一个更加轻盈、清爽的自己!
你也有私藏的祛湿小妙招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