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浙大二院过敏(变态反应)科 陈艳
编辑 | 原野
“秋风起,蟹脚痒”。眼下正值“螃蟹季”,32岁的李女士(化名)周末便和朋友约了一顿“品蟹大餐”。
不料这一吃,就吃出了问题——席间两只螃蟹下肚后,李女士正和朋友们聊着天呢,皮肤突然冒出大片红色风团,手心脚心阵阵发痒。
她还没反应过来,肚子又开始隐隐作痛,还没等回家就上吐下泻了3次,喉咙也像被什么东西堵住,呼吸越来越费劲!
李女士自行吃下一片抗过敏药,却丝毫不见好转,只好紧急赶往浙大二院。经过敏(变态反应)科医生检查,这是典型的螃蟹引发的急性荨麻疹。医生表示“再晚一点,可能就会引起呼吸道痉挛,那才真正危险。”
吃蟹虽享受,但过敏真不是小事!
每年9到11月,肥美的螃蟹成了餐桌上的“顶流”。但对过敏体质人群来说,这道鲜味可能暗藏“危机”——稍不注意,荨麻疹就会悄悄找上门,让人在享受美味后陷入不适。
温馨提醒:“一旦出现过敏不适,千万别硬扛,尽快就医才是正解!”
为啥螃蟹会“召唤”荨麻疹
螃蟹属于典型的“高致敏食物”,其蟹肉中富含大量异体蛋白,这些蛋白对人体而言是“外来入侵者”。当过敏体质者食用后,免疫系统会将其判断为“有害物质”,进而启动“防御模式”:释放组胺、白三烯等炎症介质,刺激皮肤黏膜下的小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最终引发荨麻疹。
简单来说,就像免疫系统“认错了敌人”,对着无害的蟹肉“开火”,而皮肤就是这场“错误战斗”的主要“战场”。
来源 / 浙大二院
图片荨麻疹找上门,会有哪些信号
症状通常在食用螃蟹后数分钟到2小时内出现,需警惕不同程度的危险信号:
一旦中招,如何正确应对
首先,立即“断源”:停止食用螃蟹及任何含蟹的食物(如蟹粉小笼、蟹肉棒),同时避免接触螃蟹的汁液,防止进一步刺激。
评估总体病情:
牢记“不盲目用药”:不要自行使用激素类药膏涂抹大面积皮肤,不要用热水烫洗瘙痒部位,也不要盲目吃偏方——这些可能加重炎症,甚至掩盖病情。
日常护理:规律作息,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海鲜、火锅、烧烤等易致敏食物,忌饮酒;穿着宽松、柔软衣物,避免刺激皮肤;注意皮肤保湿。
提前设防,远离“蟹后麻烦”
对过敏体质者而言,“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这3点一定要记牢:
最后再再再唠叨一句!
秋风里的螃蟹虽诱人,但健康永远是第一位。如果吃蟹后出现疑似过敏的症状,别硬扛!及时到过敏(变态反应)科就诊,让专业医生帮你化解“蟹后危机”!
毕竟,没有健康的身体,再鲜的美味也失去了意义。
上一篇:今日水素:外卖时代的健康代价
下一篇:藏在血管里的健康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