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直肠癌,很多人第一反应是 “严重的癌症”,但其实它有不同类型,了解类型不仅能帮我们更好理解病情,还能为后续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今天就从医学常用的 3 个分类维度,带大家全面认识直肠癌的类型。
一、按病理组织学分类:看 “癌细胞的本质”
病理组织学分类是从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出发,判断其 “来源” 和恶性程度,这是临床最核心的分类方式,主要分为以下 3 类:
1. 腺癌:占比超 90% 的 “主流类型”
腺癌是直肠癌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直肠癌的 90%-95%,简单说就是癌细胞来源于直肠黏膜的腺上皮细胞。根据癌细胞的分化程度(可理解为 “癌细胞和正常细胞的相似程度”,分化越高越接近正常细胞,恶性程度越低),又可细分为 3 种:
2. 鳞癌:少见但需警惕的 “特殊类型”
鳞癌在直肠癌中占比很低,仅 1%-3%,癌细胞来源于直肠黏膜的鳞状上皮细胞(正常直肠黏膜鳞状上皮很少,多集中在肛门口附近)。它大多发生在距离肛缘较近的低位直肠癌,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恶性程度中等,治疗以手术为主,部分患者需结合放疗,预后比中分化腺癌稍差。
3. 腺鳞癌:“混合款”,恶性程度高
腺鳞癌是同时含有腺癌和鳞癌两种癌细胞的类型,非常罕见,占比不足 1%。它的恶性程度很高,生长快、转移早,对治疗的反应较差,预后是所有直肠癌类型中相对最差的一种,临床治疗通常需要更积极的综合方案。
二、按肿瘤位置分类:看 “癌细胞长在哪”
直肠是大肠的末端,长度约 12-15 厘米,根据肿瘤距离肛门(肛缘)的距离,可分为 3 类,这个分类直接影响手术方式(比如是否能保肛):
1. 低位直肠癌:距离肛缘≤5 厘米
这类直肠癌位置最靠下,靠近肛门,约占直肠癌的 40%-50%。由于位置特殊,手术时保肛难度较大 —— 如果肿瘤侵犯范围广,可能需要切除肛门并做造瘘(在腹部做排便口);但如果肿瘤较小、未侵犯肛门括约肌,也可通过腹腔镜微创手术或局部切除手术保肛。
2. 中位直肠癌:距离肛缘 5-10 厘米
位置在直肠中部,占比约 30%-40%。这个位置的直肠癌保肛可能性比低位高,大多数患者可通过根治性手术切除肿瘤,同时保留肛门功能,术后生活质量相对较好。
3. 高位直肠癌:距离肛缘>10 厘米
位置靠近乙状结肠(大肠的上段),占比约 10%-20%。由于远离肛门,手术保肛难度最小,大多可通过腹腔镜或开腹手术完整切除肿瘤,且对肛门功能几乎无影响,预后也相对较好。
三、按生长方式分类:看 “癌细胞怎么长”
这个分类能反映肿瘤的侵犯速度和对周围组织的影响,主要分为 3 种:
1. 隆起型:“向外凸”,预后较好
肿瘤像 “小疙瘩” 一样从直肠黏膜表面隆起,有的带蒂(像长了个小尾巴),有的无蒂,生长速度相对慢,不容易侵犯深层组织,早期发现时转移风险低,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这类肿瘤约占直肠癌的 20%-30%。
2. 溃疡型:“往里凹”,易出血
肿瘤表面会形成溃疡,像 “坑” 一样凹陷,边缘隆起,是直肠癌中最常见的生长方式,约占 50%-60%。由于溃疡面容易破损,患者常出现便血(大便带血或黑便)的症状,肿瘤会逐渐向深层组织侵犯,恶性程度中等,预后不如隆起型。
3. 浸润型:“往里钻”,恶性程度高
肿瘤不形成明显的隆起或溃疡,而是像 “树根” 一样向直肠壁深层浸润生长,会导致直肠壁增厚、管腔狭窄(患者可能出现排便困难、大便变细)。这类肿瘤生长快、侵犯范围广,早期就可能侵犯周围血管和淋巴结,转移风险高,预后最差,占比约 10%-20%。
总结:了解类型,不是为了恐慌,而是为了更好应对
看完这些分类,大家可能会觉得 “类型好多”,但其实分类的目的不是让我们焦虑,而是帮助医生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 —— 比如低位黏液腺癌可能需要先做化疗缩小肿瘤,再评估保肛可能;高位隆起型腺癌则可直接手术。
最后要提醒的是:无论哪种类型的直肠癌,早期发现(比如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时及时做肠镜)都是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如果确诊,也不用过度担心,医生会根据肿瘤类型、分期等综合判断,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积极配合就能大大提升预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