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点左右,社区广场上几位阿姨围坐在一起聊天,一边嗑着瓜子一边喝着泡在保温杯里的深红色的茶,有人还带了自制的“茶砖”,一块块切好分着泡。其中一个阿姨喝得特别起劲,说她已经坚持喝这款茶三年了,感觉气色比以前好,睡觉也香了不少。
旁边的阿姨听了也动心了,说改天也让儿媳妇网购一点来试试,毕竟现在谁不想“调理”身体嘛。
但她们不知道的是,就在上个月,另一位同样爱喝这种茶的邻居,因为腹胀、头晕、心悸住进了医院,结果医生第一时间就让她停掉了这个所谓的“大补茶”。
现在市面上卖得特别火的一种茶就是“红枣枸杞桂圆茶”,很多人都觉得这是“补气养血”的老方子,尤其适合女性调经、改善睡眠、提升气色,有的中老年男性也跟着喝,说是“保阳气”。
但其实,这种茶不是人人适合的,甚至可以说,很多人长期喝这种茶,根本不是在养生,而是在“慢性伤身”。
特别是三类人群,如果还在天天喝,真的得赶紧停。
首先要搞清楚的是,红枣、枸杞、桂圆这三样东西,本身不是坏东西,也确实有它们的营养价值。
红枣含有维生素C、铁元素;枸杞富含胡萝卜素、多糖类;桂圆则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维生素B族。
中医讲这三样食材“补气养血”“温阳益精”,听起来确实很诱人。
然而,这种组合搭配在一起,所带来的最直接的问题是——糖分太高。
很多人没意识到,一杯看起来清清淡淡的“红枣枸杞茶”,其含糖量可能比一瓶饮料还高,尤其是桂圆,几乎就是糖球。
干桂圆的含糖量能达到百分之七十左右,再加上红枣、枸杞里的糖,一杯茶喝下去,糖分摄入轻松超过三十克。
更可怕的是,这些糖是“看不见的糖”,喝的时候感觉不到太甜,但身体照样吸收,血糖照样升高。
殊不知,这样日复一日地喝下去,最先出问题的就是血糖。
有研究指出,长期高糖摄入是诱发胰岛素抵抗的直接原因之一,而这个过程是悄无声息的,很多人在血糖异常前几年,身体就已经开始负担过重了。
特别是那些原本就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更容易被这种“伪养生茶”推入慢性病的深渊。
不仅如此,高糖的摄入也会影响肝脏和胰腺功能。
很多人以为糖只影响血糖,其实肝脏也是糖代谢的关键器官。
长期过量摄入果糖类物质,会增加肝脏的脂肪积聚,形成非酒精性脂肪肝。
而脂肪肝一旦发展为肝纤维化,再往后就是肝硬化甚至肝癌,这可不是危言耸听。
再说一类人群,那就是本身体质偏热、易上火、容易失眠的人。
如果这类人长期喝红枣枸杞桂圆茶,不但不能“补”,反而会加重身体负担。
这三种食材在中医理论中都属于偏温热性质,如果身体本身就偏热,再加这些热性食材,就像在火上加油。
很多人喝完之后会出现口干、咽喉疼、脸上冒痘,甚至心烦易怒、睡不安稳。
这类反应很多人归为“上火”,但其实背后是内分泌和神经系统受到了刺激。
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本身就有血压偏高、睡眠质量差的基础,长期喝这种温热性质的茶饮,很容易引发血压波动,甚至出现心律不齐。
医院里不少高血压患者在控制不住血压的背后,居然是天天泡着“补气茶”在喝,而且还喝得心安理得。
还有一类情况不能不提,那就是过敏反应。
有些人对红枣、枸杞中的某些成分天生不耐受,喝完后可能出现皮肤瘙痒、起疹子,甚至是腹胀、腹泻等肠道反应。
特别是对枸杞中的多糖成分有敏感的人,长期喝这种茶可能反复拉肚子,反而打乱肠道菌群,久而久之,免疫力下降、吸收能力变差,原本是为了“补”,结果把身体调得更虚。
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看,这种“红枣枸杞桂圆茶”营养结构其实极度单一,它几乎不含蛋白质,也不提供足够的膳食纤维,更没有维持电解质平衡所需的钾钠镁等矿物质。
如果单靠这种茶来“养生”,根本不现实,甚至可能导致其他营养缺乏的问题。
在笔者看来,最大的问题是大家对这类茶的期待太高了,很多人把它当成万能的“保命水”在喝,结果越喝越出问题。
真正健康的饮食结构,从来不是靠某一类食物、某一种饮品来解决的。
身体健康靠的是整体平衡,是均衡饮食、规律作息、合理运动、心理稳定的长期积累。
当然,不是说这三样食材就不能碰,它们本身并不是“毒物”,关键在于量和搭配。
如果真的喜欢喝,可以在饮食中适当少量加入,例如煮粥时加几颗红枣或者炖汤时加点枸杞,这种搭配是比较安全的。
尤其是对于体寒虚弱、确实存在贫血、血虚、气短等情况的人,在医生指导下适度调理是可以的。
但问题是,很多人自己没判断,看到别人喝就跟着喝,不考虑自身情况,甚至三餐不规律,却天天拿保温杯泡一堆红色小球,期待它能“保命延年”,这就太离谱了。
说到底,不是所有“看着健康”的食物都适合每个人。
饮食养生不是简单的模仿和跟风,更不是靠一种东西天天喝出来的。
如果身体有某些不舒服的反应,特别是在喝了某类茶饮之后出现了头晕、失眠、腹泻、心悸、冒痘、咽干等症状,就应该尽快停掉,别再觉得那是“排毒反应”或者“在调理”,这种自我安慰很多时候是在拖延病情。
最后提醒一句,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健康状况不同,不建议盲目相信所谓的“万能茶方”,更不能自己长期服用不明成分的茶包。
如果身体出现持续性不适,或者有慢性病史,建议及时前往当地正规医院面诊,由医生判断体质和具体情况,避免因为“喝错了茶”把身体搞垮了。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3.《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4.《饮食中糖摄入与慢性病关系研究进展》
5.《中药材红枣、枸杞、桂圆的功效及食用禁忌》
6.《常见茶饮对血压血糖影响研究》
7.《中国营养学会慢病干预指南》
8.《非酒精性脂肪肝与果糖摄入的相关性分析》
9.《中药材过敏反应机制研究》
10.《中老年人血糖管理与营养干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