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的天津,海河波光粼粼,五大道上游客络绎不绝。
“尽管今天依旧繁忙,但目睹游客们满载着期待而来,又带着美好记忆离开,心中总会涌现出一种难以言喻的满足感。他们来自天南地北,带着对这座城市的陌生与好奇,而我,或许就是他们在这里遇见的第一个当地人,我渴望成为他们最靠谱的‘本地朋友’。希望我的引导和解说,能成为他们旅途中一段难忘的经历。”天津国旅的导游韩丽说,虽然每天八小时得说个不停,她依然喜欢这份职业带来的“人气丰收”。
“用真诚换真诚,游客是能感受到的”
“民园广场的建筑主体采用英式古典主义风格,红砖外墙、罗马柱回廊、拱券等元素,处处流露浓郁的欧陆风情……”上午九点,韩丽已在民园广场开始为游客讲解。离开民园广场,她继续带领游客走访疙瘩楼、庆王府、顾维钧旧居、民园1920街区、马占山旧居、先农大院……一路上,韩丽的讲解几乎不曾间断。直到自由活动时间,她才拿出水杯喝口水,含上一颗润喉糖。“今天的第一站结束后,我们还要赶去滨海新区,参观航母主题公园和文化中心图书馆。”
当国庆遇上中秋,今年的“超级黄金周”为天津带来了格外旺盛的旅游人气。韩丽的行程早已排满。“假期这几天,我平均每天要接待两到三个小型团队,每团五到十人,每个团队的讲解时长大约三小时。”她说,“很多游客趁着假期和家人一起来天津,希望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我们虽然累,但也很快乐。”
韩丽告诉记者,今年十一假期,她的游客接待量比去年同期增长约20%。她明显感觉到,游客逐渐不再追求“特种兵式”旅游,而是更愿意深入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希望通过专业讲解触摸城市更深层的特色。
被问及带团的“独门妙招”,她坦言:“真诚,用真诚换真诚,游客是能感受到的。”
“这座城市像一杯好茶,越咂摸越有滋味”
今年31岁的韩丽,大学学习旅游管理,后来通过社会招聘进入天津国旅,至今已工作九年。这些年来,她接待过商务团、研学团,除了外地游客也有本地市民,始终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讲述天津。
“天津是一座极具独特魅力的城市,”韩丽说,“不像北京那样庄重,也不像上海那样精致,但市井烟火与近代遗风在此交融,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吸引力。”在天津能感受到惬意,“这座城市像一杯好茶,越咂摸越有滋味”。
面对不同类型的团队,她的讲解方式也灵活调整,“我会根据团队的职业背景、年龄结构和行程安排,做有针对性的讲解,用生动、热情且内容充实的方式,把天津的魅力一层层展现出来。”租界文化、建筑风貌、美食和民间艺术都是她讲解的重点,帮助游客全方位理解天津。
被问到个人最爱介绍什么,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海河。”对她而言,海河不仅是河流,更是天津的“母亲河”,是这座城市诞生、发展与繁荣的核心与灵魂。“通过海河,我能为游客串联起天津的历史起源,勾勒经济交通脉络,描述生态生活图景,还能讲解桥梁文化。没有海河就没有天津,理解了海河,就从根本认识了天津。”
韩丽总结,天津游玩可以简单概括为“看洋楼、吃小吃、听相声、坐游船游海河”。这些内容共同勾勒出天津中西合璧、古今交融、幽默闲适的独特气质,让游客能从视觉、味觉和听觉全方位感受城市魅力。“即便游客的行程中没有安排这些项目,我也会通过讲解让他们了解这些受欢迎的体验方式。”
“在天津,你可以放下赶路的匆忙,以闲适的心,品味街角的美食,倾听建筑的故事,融入‘哏儿都’的幽默,享受海河畔的微风。”韩丽说。
“我们决定的,是游客对天津的最终印象”
韩丽感受到,近年来游客的心态正从“看世界”转向“找自己”,更加注重体验感、个性化和旅行意义。旅游行业也随之从“标准化供给”走向“个性化服务”。“这对游客来说,意味着旅行拥有前所未有的可能和深度,而对从业者则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需要更敏锐、更创新。”她说。
在韩丽看来,导游应当是游客在陌生目的地的靠谱“本地朋友”,不再只是背诵资料,而要像朋友一样分享当地的传奇轶事与个人见解,引发情感共鸣。她认为,只有不断学习、保持热情、能深刻理解并创造独特旅行体验的导游,才能凸显自身价值,超越单纯的服务角色。
“导游不仅要用专业能力确保行程顺利,更要以人格魅力和真诚热爱,为游客创造温暖、难忘、有深度的旅行记忆,让自己成为游客心中这座城市最美好的名片。”韩丽说,“我们决定的,是游客对天津的最终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