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潮评赛选手 许冰艳
今年十一黄金周,旅游市场一如从前呈现火爆态势,但年轻人关于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似乎在悄然改变:浙江丽水、云南芒市、福建霞浦等冷门小众城市成为了Z世代的新宠。乍一看,我们可能觉得这只是旅游景点选择的偏移,但仔细剖析,这种选择的偏移也折射出年轻人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回应与选择。
在快节奏与内卷的压力之下,年轻人大多被时代裹挟,生活像被潮水推着向前走。旅行,似乎成为了年轻人为数不多可以主动掌控生活节奏的方式。在旅途中,他们可以放下外界的眼光和标准,选择自己真正想要的假期:不必为了朋友圈打卡和炫耀而奔波于各大热门景点间排队,相反,只是在稻田间细品咖啡,在峡谷里静坐发呆。这种选择的背后暗藏着他们对快节奏生活与社会内卷的反对。假期旅行在这一刻,不再是被外界认同、推动的行动,而是对自我生活节奏的表达。
这种生活观的变化,另一面也体现了年轻人的新型消费观。他们花钱的逻辑不再是为热门或奢华盲目付费,更多的是为稀缺感和独特体验买单。一杯民宿咖啡、一段徒步露营的体验,比人潮拥挤的热门景区更让人心安。表面上看起来好像更“省钱”了,实际上是另一层面的消费升级——用有限的资源换取独特体验与心理满足,而非追求表面光鲜。而在这里,生活观和消费观其实也形成了一种闭环:对内卷与同质化的反对,同时在无形中创造出一种新型的旅游消费模式。
然而,“反向旅游”终究不是一个静态的现象,一旦小众城市被大规模发现,流量涌入,基础设施和商家都会跟进,价格上涨、人流聚集,它们很快可能成为新的网红景点。像成都宽窄巷子、淄博烧烤,最初都带着些小众新鲜感,最后却都变成了人挤人的大众景点。那么“反向旅游”这一趋势会不会也只是一个短暂的潮流?
这也是地方治理需要关注的问题,小众城市的魅力若被过度开发或商业化,原本的松弛感会被侵蚀,反向旅游可能再次陷入“热门——再反向”的循环。但如果当地政府与居民采取中庸之道,适度开放、合理利用流量,保护生态与文化特色,或许就能守住独特性,让“反向旅游”真正成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年轻人的“反向旅游”,从最初的“逃避”开始,却不经意间在旅行的选择和消费里慢慢变成了创造。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反内卷,用新的方式找回松弛感,让假期真正属于自己。这也在无声地告诉我们,世界有多美好是要我们自己去感受的,或许旅行可以慢一点、看得更远,感受得更深。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