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个悄无声息的病,等到体检或者血糖飙升才发现问题。殊不知,有些时候,身体已经在发出提醒,特别是早晨刚起床那一刻。
如果细心留意,会发现一些异常的表现,其实和血糖紊乱脱不开关系。
近期有医生指出,清晨的状态能透露很多线索,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常常会出现几个比较明显的特征,这些变化不是偶然,而是长期血糖代谢失衡带来的信号。
很多人习惯把疲惫、口渴、心慌等情况当成熬夜或者压力大所致,结果一拖再拖,等到血糖持续升高,才不得不面对健康危机。
首先要说的就是早晨的口干舌燥。一般人睡醒后可能会觉得嘴巴有点干,这很常见,尤其是房间空气比较干燥时。
但如果每天一醒来喉咙像“着火”,口渴得特别厉害,甚至必须赶紧喝水才能缓解,这就不太正常了。
糖尿病人血糖过高时,会通过尿液带走大量水分,身体处于“缺水”状态,所以一大早就会明显感到口渴。
根据国内一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大约有六成糖尿病患者在早期阶段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晨起口渴感。
这种情况不是靠单纯多喝水能解决的,反而会导致喝水多、排尿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如果一个人近来早晨总是口干得厉害,同时伴随夜间频繁起夜,那就得警惕了。
毕竟,这很可能说明血糖已经处于一个较高水平,肾脏正在超负荷地排糖排水。
接下来要提到的是饥饿感过强。一般人在清晨醒来可能会觉得需要吃点东西,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
但如果总是觉得饿得厉害,甚至出现心慌、手抖,非得马上吃东西才行,这种情况常常和血糖控制不好有关。
糖尿病患者因为胰岛素作用不足或者抵抗,身体虽然血液里有糖分,但利用效率差,细胞还是“缺能量”。于是大脑会发出“饥饿信号”,人就会有一种胃口大开的感觉。
医学研究表明,大约三分之一的糖尿病患者在起床时容易出现低血糖或血糖波动,这种时候不仅是胃饿,还可能伴随出汗、发抖、心慌等症状。
很多人以为这是普通的低血糖,其实背后是血糖控制紊乱,尤其是夜间用药、饮食和睡眠不规律造成的。
长期忽视这种现象,容易加大心血管并发症风险,对身体伤害非常大。
再说到第三个常见的特征,就是起床时明显的疲惫乏力,好像没休息过一样。很多人以为是自己熬夜或者睡眠质量差,其实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血糖长期偏高,会影响细胞获取能量的效率,同时血糖波动还会干扰睡眠,导致夜间翻来覆去,甚至频繁起夜。
第二天一早起床,就会觉得身体很沉重,精神状态很差。
有研究数据表明,大约45%的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包括入睡困难、早醒、易醒等,而这和晨起的乏力密切相关。
更糟糕的是,如果早晨常常感到疲惫,整天的工作和生活都会受影响,久而久之还会加重心理压力。
很多患者就是因为这种“睡不醒”的状态,总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忽视了背后的血糖问题。
其实,不少人早晨的这三种表现单独来看似乎没什么大不了,但如果叠加在一起,而且持续一段时间,那就很值得警惕了。
糖尿病不是突然发生的疾病,而是长期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和遗传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尤其是近些年,随着肥胖率上升、久坐不动的人越来越多,糖尿病的发病率在不断攀升。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全球已经有超过5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中国是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
换句话说,身边可能就有很多人处于糖尿病前期或早期,只是没意识到。清晨这些小信号,往往是身体在提醒:血糖控制已经出现了问题。
当然,出现这些情况并不能就断定一定是糖尿病,还需要结合血糖检测来判断。
但从日常生活的角度看,如果有人总是晨起口干舌燥、饥饿感强烈、浑身没劲,就应该及时去医院查一下血糖,而不是自己瞎猜或者拖延。
尤其是中老年人、有家族史、肥胖人群,这些都是高危群体,更要重视早期的信号。
毕竟糖尿病早期干预的效果比晚期要好很多,如果能在前期就通过调整饮食、运动和生活习惯改善,甚至有机会延缓甚至避免发展为糖尿病。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很多人忽略这些信号,是因为生活中太容易被其他原因掩盖。比如工作忙碌导致疲劳,天气干燥导致口渴,熬夜后导致早晨没精神。
殊不知,这些理由可能让人错过了最佳的诊治时机。所以,最靠谱的办法还是通过科学检测来确认,而不是依赖主观判断。
血糖检测已经非常普及,普通体检就能查出问题,完全没有必要等到症状严重再行动。
清晨的状态确实能透露不少健康信息。无论是异常的口渴,还是莫名的饥饿感,又或者那种难以摆脱的疲惫,都可能在提醒血糖出了状况。
对大众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增强警觉性,不要总是把这些表现当成小毛病。
因为糖尿病一旦确诊,就意味着要长期管理,而早发现、早干预,才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关键。
与此同时,平时保持规律作息、适量运动、控制饮食,这些才是最基本也最有效的预防方式。
换句话说,别等身体反复拉响警报,才想到去重视,毕竟健康是不能拿来赌博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孙庆林.哪些食物适合糖尿病患者食用[J].求医问药,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