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兰里景区,6750亩地、砸了200亿的4A景区,去年直接凉透!附近村民都懵:“这钱扔水里还能听个响,咋建景区就没影了?”
苏州静思园,号称“江南第一私家园林”,里面4002块石头曾被吹成“天价宝藏”,单块太湖石就敢喊3亿。结果倒闭后三次拍卖,1.05亿起拍都没人要,那些亭台楼阁现在就是个笑话,比小区里的假山还没人看。
近五年7家4A、3家5A景区接连破产:桂林山水十年亏5亿,峨眉山演出项目五年烧光6亿。
就连著名的杜莎夫人蜡像馆都撑不住,北京、重庆门店今年已全关了,巅峰时一天才100个游客,还没你家楼下便利店人多!
肯定有人问:这些倒闭的都是A级景区,这牌子到底咋来的?
上世纪90年代旅游刚火时,开发商们有山围山、有水圈水,甚至一块小土坡都敢围起来收门票。
1999年国家终于出了评级标准,最初就只有1A到4A,2003年加了个5A,这下瞬间成了景区的“镀金招牌”。
但你绝对想不到:评级满分1200分,服务与环境占1000分,景观和游客意见各才100分!说白了,只要你肯砸钱修停车场、建干净厕所、搞交通接驳,拿高分一点不难。
950+90+90就能评5A,跟“风景美不美”没多大关系,拼的是“能不能接客”!
2007年首批66家5A确实能打,九寨沟、颐和园哪个不是硬通货?
可到2024年,一年新增了40家5A,创十年之最,网友却吐槽“5A越来越水”,这不废话吗?花钱就能堆出来的评级,能不水吗?
现在景区越建越多,钱却越赚越少。
截至2024年,全国A级景区16541家,比2019年多了4000家,但总收入反而从5065亿跌到4814亿,平均每家年营收2910万,比五年前少了近三成!
业内人偷偷说:能赚钱的景区不到20%,真正盈利好的不足5%!
就说西安大唐不夜城,2020年接待7475万人次,听着震撼吧?结果营收才7574万,人均消费1.01元——这纯属赔本赚吆喝了!
还有更惨的:张家界大庸古城,投资了24.43亿建仿古建筑群,试营业四年亏超10亿,198间商铺只剩四五家开门,唯一赚钱的竟是停车场,日均游客不到20人,比小区超市还冷清。
还有陕西白鹿原民俗村,借着《白鹿原》的热度砸了3.5亿,开业不到一年就凉了,四年后直接拆成建筑垃圾;成都龙潭水乡投20亿,现在村民都在里面开荒种菜——这样的“空城”,全国一抓一大把!
1. 体验差到劝退:2000公里就看块大石头?
三亚天涯海角现在是“差评王”,网友吐槽:“开2000公里来三亚,就为了跟两块石头合影?远看是大石头,近看还是大石头,除了晒没别的!”
武汉黄鹤楼,进去后看到的是带电梯的,游客吐槽:“这就是个网红打卡点,连点历史味儿都没有!”
更寒心的是景区宰客行为!汕头南澳岛,本地人外地人一起坑;甘肃某景区开车从旁边路过,每人要交300元“过路费”,当放在网上的短视频一曝光,谁还敢去?景区只能坐吃山空!
2. 同质化复制:全国古镇长得像双胞胎
我国现在2800多座古城镇,有真历史底子的就300来个,剩下的全是“复制粘贴”:不是栈桥就是石板路,不是仿古街就是小吃摊,卖的全是轰炸大鱿鱼、烤肠、臭豆腐。
随便挡掉景区招牌,根本分不清自己在江南还是西北!
3. 盲目投资炒地产:文旅只是幌子
很多景区根本不想做旅游,就想借“文旅”炒地产!栾川养子沟在山里瞎搞,一口气建108个景点,连老年公寓、购物广场都敢盖,最后只能摘牌破产;重庆龙门阵乐园投16亿,配套全是商业街、别墅,开业九年就资金断裂。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玩法,不倒闭才怪。
不过也有景区能逆天改命!例如河南洛阳龙潭大峡谷,2017年成了国内首个倒闭的5A景区,2022年被文旅集团接手后,2024年营收从不足2000万冲到9774万,2025年五一客流直接涨23%!
起死回生的秘诀就三个字:性价比!
1.1元一根冰棍、2.5元一根黄瓜、2元一瓶矿泉水,物价跟普通集市一样。景区还搞“游客定价”,邀请游客一起商量物价,通过本地直供压成本,既便宜又能帮农民卖货。
这才是更聪明的做法!没有宰客,而是针对游客需求搞标准化服务、会员积分,复游率直接涨2.3倍。
游客感受到了高品质的服务,也不再觉得“被坑”,反而愿意买文创、吃特色菜。老君山现在也这么干,门票降30%,客流量涨50%,二次消费翻番,这不比砸钱堆5A强?
最后我说句实在话:游客不傻,别玩套路。从200亿建空城,到1元冰棍救市,景区的生死线其实很简单:现在的游客宁愿为纯粹的真诚买单,也不愿当冤大头。
砸钱堆出来的景区留不住人,文旅的核心不是坑游客,人心这东西,比什么溢价都值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