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肾是先天之本,主水、主藏精,地位十分重要,护肾、养肾、固肾、补肾的药材和药方,历来备受关注,有两个益肾的方剂很有名,也一直存在争议,它们就是金匮肾气丸和肾气丸。
有的人从字面理解,认为“金匮肾气丸”的资历比“肾气丸”要早得多、高得多,因为金匮肾气丸很容易和中医名著《金匮要略》联系起来。
有的人从药名分析,认为“金匮肾气丸”和“肾气丸”是同一个药,只不过药名上有差别,因为中医药方里,叫法不一样,本质是相同的药剂有很多。
有的人从年代推断,认为“金匮肾气丸”要早于“肾气丸”,肾气丸是金匮肾气丸的衍生方,经过临床化裁而成。
其实,上面这三种说法都不对,“金匮肾气丸”和“肾气丸”并非同一个药,它们出处、年代、配伍、功能都不相同,详列如下:
1、肾气丸,由东汉张仲景创立,记载于《金匮要略》,全方8味药组成: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泽泻、丹皮、桂枝、附子,主要用于温补肾阳、肾阳虚证适用。
肾气丸在名称表述上,叫“《金匮》肾气丸”,注意不是“金匮肾气丸”,肾气丸的别称不少,如:崔氏八味丸、八味肾气丸、桂附八味丸、桂附地黄丸、八味地黄丸。
2、金匮肾气丸,由明朝龚廷贤改良而成,记载于《寿世保元》,全方10味药:肾气丸8味药+车前子和牛膝,主要是温肾利水,在肾阳虚伴水肿时使用。
金匮肾气丸问世比肾气丸晚了1000多年,但由于顶着“金匮”两个字的光环,它的名气反而要高于肾气丸。一些病患到药店买药,以“金匮肾气丸”多见。该药的别称,有加味肾气丸、济生肾气丸等。
换句话说,肾气丸资历比金匮肾气丸要早,出身要更显赫,学术和临床评价要更高,大名鼎鼎的六味地黄丸,就是从肾气丸减去桂枝和附子而成。但到了现代,名称却被金匮肾气丸抢走了,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回事?
肾气丸见于《金匮要略》,共5个章节,分别是“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治疗寒温脚气、虚劳腰痛、痰饮、消渴、转胞等5个常见问题。
实际上,脚气、虚劳、痰饮、消渴、转胞这5类病症,患病对象不同,病机病位不同,临床表现不同,竟然可以用同一个方剂治疗,也坐实了肾气丸“异病同治”的名头,它们诱发病症的肾阳虚衰机理基本相同。
肾主水,藏精,司阴阳,肾脏失调失和,则阴阳受损,可诱发多种疾病,现代可用于肾气虚、肾阳虚引起的低热、气喘、高血压、久咳、慢性肾炎、淋症、癃闭等问题。
既然肾气丸这么好用,是什么时候被金匮肾气丸抢了风头的?包括现在一些中医,都搞不清两种肾气丸的区别,有的甚至认为它们是六味地黄丸化裁而成,真是错上加错。
据考证,问题可能出在元朝和明朝,中医名著《丹溪心法》、《古今医疏大全》认为金匮肾气丸由6味药组成,即“金匮肾气丸为六味地黄丸”。由于六味地黄丸名声响亮,所以成功带偏了不少人,直到明代重新校订《丹溪心法》才纠正过来,但声势已造成,纠偏需要花大量力气。
另外,清代又提出“金匮肾气丸”是十味药的说法,来自于宋朝《济生方》的说法,进一步把肾气丸和金匮肾气丸的“水搅浑”,乱上加乱。所以,拖了数百年,争了几百年,竟成为中医史上的一桩“公案”。
肾气丸的组方,是地黄入肾+泽泻泻肾,山药入脾+茯苓泻脾,山茱萸补肝+丹皮泻肝,构成“三补三泻”格局,然后桂枝、附子两味阳药发挥作用,同气相求,把浮越的肾阳归位,虚热下沉,阳气归于肾元,稳于五脏。
所以肾气丸是主治虚火(相火)不足,虚羸少气、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等问题,在唐代被总结成“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到了宋代,儿科名医钱乙化裁肾气丸,考虑到小儿纯阳之体,重在补阴,减去桂、附而成六味地黄丸。
由肾气丸衍生的医理、治法、方剂,启迪后人,新方辈出。除了六味地黄丸,还有十补丸、左归丸、右归丸、知柏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等,但尤为出名的是济生肾气丸,即“金匮肾气丸”。
所以说,金匮肾气丸是肾气丸的“子孙方”、“衍生方”,方中包含三补三泻格局,有附子、桂枝回阴升阳,车前子利水,牛膝引血下行,利阴中之滞,能气化于精治肺,补火生土治肺,壮水利窍治肾,正是金匮肾气丸补肾、散寒、利水的组合。
总之,肾气丸和金匮肾气丸同为补肾良方,但这两个药是有明显不同的,不能选错、用错,临床使用要遵医嘱,不可乱用。